乌江化屋村段风光 王庆辉 摄
仲夏时节,贵州省开阳县南江乡,乌江支流鱼梁河碧水奔流,四周群山苍翠、鸟鸣声声、野趣盎然。
沿鱼梁河察看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了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后,贵州省委书记、省总河湖长谌贻琴指出,要增强上游意识,深化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乌江流域污染整治,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这是省总河湖长谌贻琴连续第五年巡河。
岑巩县思阳镇瓦瑶坝上风光 杨秀勇 摄
2017年以来,每年6月18日“贵州生态日”前后,省级总河长聚焦典型问题,带头深入一线,开展现场办公,加快问题整改。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扛起“上游”担当,守好一江碧水,意义重大。贵州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瞄准痛点,重拳出击,铁腕治污,系统治理,全省河湖水质持续向好,河湖面貌明显改善,绿水青山正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
乌江河畔的余庆县生态鱼起鱼现场 杨良强 摄
重点突破 协同推进
“以前磷废渣渗漏,污染河水。乌江水是米汤色的,摸着有点滑,还有股酸味!现在水清了,没有刺鼻的气味了,大家没事都爱来河边走走!”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上寨组村民见证了乌江的可喜变化。
贵州磷矿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过去,磷化工行业产生的污染,给水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
贵州于2018年实施“以渣定产”政策,将磷化工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量挂钩,破解了磷石膏利用处置的世界难题,有效减少河湖总磷污染,改善乌江水质。
这离不开省级河湖长的牵头协调、高位推动。河湖长制全面推行后,贵州省主要负责人担任乌江干流省级河长。在省级河长的牵头推动下,各级河长履职担当,责任单位主动作为,在实施“以渣定产”政策的同时,严格禁止沿河磷化工企业渗漏废水直接排放,推动乌江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干流水质全面达到Ⅱ类标准。
贵州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总河长,33家省直部门作为省级责任单位一对一协助省级河湖长开展工作,共同守护大江大河。
除了大江大河,地处内陆山区的贵州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小河流。随着贵州全面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中小河流也有了守护者。
在铜仁市万山区排坡河边,村级河长丁芳说:“我们安排了专门的保洁员,每天定时定点清理河坡和水面。村级河长每星期巡一次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全省4697条河流、2407座水库、1.7万余座山塘,贵州共设置了2.2755万名河湖长。在贵州,凡是老百姓叫得出名字、常流水的河流都有河长负责。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水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级河长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举一反三发现问题、采取有力举措整改问题,不断提高河湖管理质量和水平”。针对河长履职,省总河湖长谌贻琴提出明确要求。
贵州省近年来通过强化考核、细化分工、责任落实、宣传激励等方式,持续推进河湖长能力建设,督促各级河长履职尽责。
各地压实河长责任的创新实践也不断涌现。黔南州创新湖长制“派工单”制度,构建问题收集、问题派工、问题督办、整改销号闭环工作体系。通过问题清单化、措施精准化、任务工单化,进一步压实河长责任,实现水生态治理难点问题逐一销号。
在贵阳市,手机成了河长巡河的“好帮手”。河长发现问题后,只需打开“河长App”,可以直接线上填报,第一时间处理。不仅如此,河长还可以随时用手机查看河流的水质及变化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
仅2021年,35名省级河长带头巡河,超2.1万名河长参与巡河,现场解决1860个问题,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贵州11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3%,23个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龙里湾滩河浇灌两岸 龙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全民行动 共治共享
“我从小在老马河边长大,见证了它20多年来的水涨水落,它也见证了我的青春和成长。对这条河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看到老马河水质逐渐变差,非常心痛!”26岁的杨海清说,“就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像保护亲人一样保护它!”
杨海清是清镇市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民间河长”。成为“民间河长”后,他常态化参与护河、河湖环保、河长制宣传等活动。看到老马河水质逐渐改善,杨海清感到非常自豪。
治水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河湖治理,是河长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在黔西市,河湖长、林长、路长和护河员、护林员、道路保洁员“三长三员”力量共同守护河湖。当地在充实“河小青”队伍的基础上,聘请405名管水员、259名管水协管员为“民间河长”,聘请一批河湖联络管理“水妈妈”志愿者,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涉河湖违法行为,构建起“法律规制+政策引导+文化塑造”的全民护河体系。
盘州市聘请“企业河长”,引导沿河企业参与到河湖保护治理中来。企业主动升级改造环保设施,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大方县聘请全县中小学校长做“名誉河长”。通过在校园开展爱水护水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学生再将爱水护水理念传递到家庭,带动村村寨寨共同守护身边的河湖……
“我们的‘民间河长’不仅是护河,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公众传递呵护河湖健康、共建美好家园的理念。”贵州省水利厅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邓卿说,“‘民间河长’‘企业河长’‘水妈妈’是贵州护河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参与其中,有助于形成保护河湖的强大合力。”
2017年以来,贵州共聘请1.12万名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1.79万名河湖巡查保洁员,参与河湖日常监督、巡查和保洁。此外,还有7万余名志愿者参与“青清河”保护河湖行动。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护河队伍、参与护河活动,贵州全民护河氛围日渐浓厚,推动全省河湖面貌实现整体改善。
“河水清澈了!我家已经不住这边了,但我还是愿意来河边散步锻炼!”安顺市贯城河边,市民刘洪兰高兴地说。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不仅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更成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在黔西市化屋村,村民赵玉学经营的农家乐每天接待好几拨游客。
地处乌江上游的化屋村,风景如画。当地依托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带动黄粑、苗绣等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说,乌江越来越美,村里产业也越来越兴旺。
在贵州,越来越多的群众共享治水红利的同时,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河湖的守护者,形成了河湖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普定县梭筛村荒坡治理成效 安顺水务局供图
立足流域 系统治理
铜仁市锦江碧波荡漾,清漂船缓缓行进,水面泛起道道波纹,两岸树木葱茏,形成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图景。
提起前些年的锦江河,周边群众连连摇头:“河面漂浮物多,河水浑浊不清,还散发着臭味!”围绕改善锦江河水生态,铜仁市碧江区实施全流域治水工程。经过系统治理,锦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贵州各地越来越多的河湖经过系统治理,有了可喜转变。
高车水库是福泉市“大水缸”之一,位于其库尾的老山寨村曾是福泉市原铁厂的铁矿场和木材原料场。过去乱挖滥采,导致土地裸露。一到下雨天,雨水和地表的硫铁矿混合,流进村口的小山塘,再通过地下暗洞流入水库,严重污染水源。
针对这一问题,老山寨村大力开展矿山复绿工作,种植1400余亩中药材、数百亩梨树和烤烟,矿山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同时,当地还向山塘投放鱼苗,达到以鱼净水目的。如今,高车水库群山环绕、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盘州市中心城区的水城河,曾因水质恶化,被列为黑臭水体。六盘水市投入经费20余亿元,推进水城河综合治理,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升级改造沿岸污水管网,推动雨污分流等。现在,水城河水清岸绿、鱼群嬉戏,河岸的步行道成了市民晨练打卡地。
不仅如此,六盘水市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牂牁江、百车河、娘娘山高原湿地公园,以及龙池、凤池、瑶池、明湖、德湖、天湖等一批旅游风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万峰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湖群众曾发展起数千亩的网箱养殖。从过去的水体发黑发臭,到如今的碧波荡漾,是贵州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带来的可喜成果。
贵州近年来累计投入网箱养殖取缔补助经费约17.9亿元,累计取缔网箱养殖3.3万多亩,实现了全域“零网箱”。贵州各地立足流域整体,打好工业污染源、城乡生活污染源治理攻坚战,因地制宜治理农业污染源,开展河湖“清四乱”“百千万”清河等专项行动,系统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
此外,贵州跨界河湖众多。如何有效破解跨界河湖管理难题?立足流域整体,建立合作机制,是解题的有效途径。
贵州与云南、四川签订了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协作协议书,还与云南、四川、重庆、广西、湖南等5个相邻省份河长制办公室签订跨省河湖联动机制协议,协同处理跨界河湖问题。
在赤水河(遵义段)、黄泥河、余庆河等跨界河流所涉县(市、区)之间开展互派副河长试点。目前,已累计在38条跨界河流上互派副河长50名,发现并解决问题17个,签订联防联治协议6份,形成了互派副河长联席会议、水质联合监测等工作机制。
黄泥河流经的云南曲靖市、贵州六盘水市、黔西南州三地,建立了跨区域联防联控、左右岸共治机制,持续强化河长间、部门间的联动,深入推进黄泥河跨区域治理。目前,黄泥河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治理后的乌江美景 崔杰 摄
青山隐隐,碧水迢迢。如今,黔山秀水间,举目皆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美好图景。
作者:陈晓磊、王伟康、刘珊宇、黄锋
编辑:许蔓,校对:刘珊宇,审核:王伟康
来源:中国水利报
转自贵州河长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