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万峰湖,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近年来,万峰湖被全国很多钓友评为“高原明珠·野钓天堂”,到万峰湖游览观光者更是络绎不绝。然而,前些年的万峰湖却经历了一场大整治后,才换来了今天的美誉。那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整治呢?
万峰湖,黔滇桂三省(区)水上的黄金运输线,也是“珠三角”水质调剂与水源供应的重要源泉。1991年1月,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在南盘江上建成投运,高坝蓄水,“高原明珠”万峰湖横空出世。湖区涉及云南罗平县、广西隆林县和西林县、贵州兴义市和安龙县,享有“万峰之湖,西南之最,南国风光,山水画卷”之美誉。湖深170余米、总长140公里,主航道128公里,常年蓄水108亿立方米,水面面积816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大理洱海、76个杭州西湖,因大于水面770平方公里的安徽巢湖,从而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洪泽湖并列新的“全国五大淡水湖”。1994年1月,国务院将“马岭河峡谷—万峰湖”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将万峰湖纳入贵州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万峰湖鱼肥水美,钓者云集。
然而,好景不长。近年来,随着万峰湖养殖业、钓鱼业、旅游业的发展,网箱养鱼、钓鱼棚、水上餐厅、水上超市等水上浮动设施泛滥,导致湖面污染源增多,生态急剧恶化,水质遭到严重破坏。过量投饵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光是天生桥高坝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就上升96.7%,仅与2013年相比,该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上升也达到了10.9%。
2005年8月,水白菜横锁万峰湖3000多亩;2008年初,近450万公斤鱼缺氧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800多万元。州内兴义市、安龙县所辖万峰湖水域网箱养殖面积,已由原来的3450亩、692亩增加到5408.41亩、1642亩,增幅分别为56.8%和137.3%,远远超过了两市(县)共计227.36亩的准养面积,网箱养殖水域每天投料5000吨以上。昔日美丽的万峰湖,成了全省六大污染源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越来越黑、越来越臭,当地人居于湖不饮其水,渔于湖不食其鱼。生态恶化的警钟,一次又一次敲响!
万峰湖综合整治指挥部常务副主任钟世友介绍,万峰湖整治是从2008年就开始,其中大的整治经历了好几次。第一次就是早期的水白菜治理,主要是贵州兴义和云南罗平两县水域。整治的区域在兴义三江口水白菜泛滥区域,通过两省两县(市)通力合作,取得了水白菜整治的阶段性胜利。第二次,就是湖面的网箱整治。从2010年开始,兴义就着手整治网箱过多泛滥的问题。到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都是阶段性的整治。最后一次彻彻底底的整治,就是从2016年开始的。当年年底,兴义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万峰湖综合整治指挥部,抽调了四大家班子的分管领导,组成了指挥部的指挥成员,在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抽调了一百零几个人,作为指挥部整治的执法成员,指挥部设在润龙湾。
成立了万峰湖综合整治指挥部后,便开始了四个方面的整治工作。钟世友全程参与了这次整治行动,他说,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整治万峰湖“四乱”。一乱就是网箱过多、过滥,监管失控;二乱就是万峰湖上的钓鱼棚,私搭乱建太多,据统计数据,仅仅万峰湖兴义水域,就有1227个钓鱼棚;第三乱就是水上的餐厅超市,一共有40家;第四乱就是沿湖几百公里湖岸线,随处可见非法捕捞电鱼、毒鱼、网鱼现象,破坏万峰湖水生态乱象非常严重。
整治工作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湖里的网箱和钓鱼棚进行拆除,而一开始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就面临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万峰湖综合整治指挥部工作人员张蓉泽告诉记者,开始治理的对象,就是这些养殖户和钓鱼棚的棚主,因为他们在万峰湖经营了很多年,难度最大。靠山吃水,靠水吃水。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是靠在水上经营钓鱼棚、餐厅,以及网箱养殖为生。所以刚开始整治的时候,很多养殖户、棚主是非常抵制的,有些甚至是结队、抱团来对抗政府执法。万峰湖整治工作小组到湖上去,他们要么跑得远远的,要么就是给他们做工作时,装聋作哑,不理不睬,治理工作面临很大困难,但是指挥部工作人员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地跟老百姓们沟通,了解老百姓们的真实想法,找出治理难最根本的原因。
如今早已转产上岸的渔民王波回忆,当时他们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没有底,很迷茫。因为他们世世代代就是靠养鱼为生,也没有其他副业,挨着湖边,只能养鱼。若要拆除并清理了网箱,那相当于就断了他们的生路,他们肯定抵触。
转产上岸渔民韦开云也有同感。他说,当时大家的想法就是阻止让拆除网箱,拆了以后他们怎么办?又要去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后的生活到底怎么过?这些都是大家心里的疑问。
万峰湖流域水质巩固提升指挥部的王成国同志常年在万峰湖上工作,对于这次“清网行动”,老百姓是怎么想的,他心里比较清楚。他说,当时沿湖渔民的思想,自然是不愿意拆,因为养鱼是他们的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是他们熟悉的一个收入渠道。
了解到养殖户们的顾虑后,市委市政府做了精心的研判,安排指挥部及相关职能单位,以及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动员工作。沿湖乡镇也多次召开思想动员会,给这些养殖户讲解我们整治万峰湖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厉害性。
张蓉泽介绍说,因为万峰湖遭受到的污染非常严重,如果长此以往,水域环境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经过无数次的工作和思想动员,养殖户的思想开始有了转变,从最开始的抱团对抗,不理解不支持,到最后的理解、支持,并且主动的拆除他们违法的网箱、钓鱼棚,配合政府的工作。工作小组在思想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近一年时间做工作、约谈,向他们宣传各种法律法规,还有环保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意识到环保和拆除网箱的重要性,所以后面都没有进行强拆,都是渔民群众自己主动拆除了网箱和钓鱼棚等。
“清网行动”开始后,提出要停止“肥水养殖”方式,科学推行“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方式。要用好南盘江生态改善和万峰湖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优势,擦亮“野钓天堂”金字招牌,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康体养生、休闲体育,把南盘江(万峰湖)打造成为生态养生旅游度假目的地。
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党的坚强领导,通过干部职工的努力,通过群众的配合,通过法律的支撑,到2018年4月15日,万峰湖清网行动和“四乱”整治工作全部结束。统计数据显示,共拆除网箱430万平方米,涉及1309户水产养殖户;拆掉钓鱼棚800多座,水上的餐厅、超市共40余家。拆除大台网,以及不合规格非法捕捞的一些网鱼设备几千张,期间叠案查处了数起非法捕捞案件。通过这次大整治,今天的万峰湖,又出现了水清、河畅、岸美的秀美景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力于党的坚强领导,得力于法律的支持,得力于群众的理解,更得力于干部共同发力,共同齐心协力的努力。
经过两年多的大整治,万峰湖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了。那拆除网箱后的渔民,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期节目,敬请继续关注《万峰湖“清网行动”回眸》(下)。
(来源:兴义融媒体中心)
转自兴义水利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