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龙 舞起来”系列报道
贵州:净化乌江母亲河 筑牢上游绿屏障
罗华 彭博 李瑞桥 韩月 高媛 王钦 孙远桃 龙章榆
乌江流域 彭博 摄
[编者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走进新时代,共绘长江美,沿江各省市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人民网适时推出“长江龙·舞起来”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报道,走访长江沿线省份,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讲述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的美丽故事。
乌江流域生态良好 彭博 摄
“乌江的水,终于回到了记忆中的样子,同20多年前相比相差不大。”漫步乌江码头,放眼碧波绿水,感受迎面清风,年近60岁的赵文全如此感叹。
赵文全家住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中大街,距乌江仅3公里。作为贵州的“母亲河”,奔腾不息的乌江水不仅养育了这方土地,也承载了当地人儿时美好的记忆。那时候,和朋友到乌江边郊游、垂钓,几乎成为赵文全闲暇时最好的选择。
为了重还乌江水域“水清、岸绿、景美”,2017年2月14日,贵州集中整治乌江生态,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在2018年6月之前,依法对网箱进行清除,对江边乱搭乱建的建筑进行全面清理。终于,乌江的水从2015年的劣V类达到如今的III类水质标准。
事实上,乌江的变化,只是贵州对生态环境重视和保护的一个缩影。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65.7%的国土属于长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贵州积极参与、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力抓好“五个绿色”,筑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幅“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乌江流域夜景 彭博 摄
生态优先 懂绿护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左牵乌江、右揽锦江。走进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恍若踏入一个森林奇幻世界。在这方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的土地上,6000多种物种共生共长,是地球同纬度生态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于2018年7月2日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是贵州旅游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梵净山能够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多年保护的结果。”铜仁市林业局副局长龙立军说,当游客站在海拔2494米的梵净山金顶之上时,俯览茫茫林海,便会感叹贵州生态之美。在龙立军的记忆里,铜仁市对森林保护高度重视的传统由来已久,除了每年植树造林等常规动作,铜仁还全面发起了“绿道、绿城、绿水、绿村、绿园、绿景”全域绿化“六绿”工程,不断厚植铜仁绿色底蕴。
壮美梵净山 彭博 摄
梵净山申遗成功,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梵净山的保护工作也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为了保护这颗地球上珍贵的“绿宝石”,梵净山保护区不仅加大了对山中动植物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对梵净山的开发,限制登山客流,还与三个交界县的7个乡镇社区建立共建领导小组,与周边22个行政村建立共管委员会,合力守护这片“梵天净土”。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邱阳,用26年的实践护卫梵净山之“美”。他说,随着铜仁宣传力度的加大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村民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还主动加入到梵净山的保护大军中,以前时有发生的偷砍盗伐现象现在基本绝迹,森林火灾预防工作也得到了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这一过程,是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意识的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已将爱绿护绿视作习惯和共识,多措并举、多策并用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景致在贵州也随处可见。
梵净山下的云舍村 彭博 摄
“纵使‘天生丽质’,也需后天守护,只有真正读懂了‘绿’的价值,‘护绿’才会更加自觉。”贵州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长江的天然屏障,贵州守住这方净土,也就保留了后发赶超的实力,更保留了永续发展的潜力。为此,贵州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探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参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截至2017年12月,贵州完成退耕还林47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8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1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5.3%,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出境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也是后发赶超的巨大优势,贵州的山水名片越来越精致。
梵净山自然生态 彭博 摄
后发赶超 生态效益助推高质量发展
“以前养牛是为了卖牛肉,现在养牛是为了卖肥料。”说起公司近两年发展业务的变化,贵州梵净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梵净高科公司)总经理王晓彤说,从“卖牛肉”到“卖牛粪”,彰显着发展理念的变化。
梵净高科公司位于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2016年4月成功挂牌上市,是贵州第一家登录新三板的畜牧业企业,基地常年存栏优质肉牛1000头以上。在王晓彤看来,靠山吃山,也要吃出新花样,企业要生产优质生态产品,更要打造“生态+”的综合效益。
茶旅一体化发展 彭博 摄
通过加强畜禽粪便资源化研究,梵净高科公司开始走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之路,将肉牛养殖产生的有机废弃物采取畜禽粪便快速腐熟及无害化处理技术进行有机肥深加工,采用污水、尿液转换技术研发了氨基酸水溶肥料,产品供不应求。2017年,公司生产的3000吨有机肥和4000吨水溶肥料全部销售一空,实现有机肥销售收入820万元,生态效益渐显。
好生态,可以“卖”。贵州省江口县梵净山村寨沙侗寨的美,曾是典型的“养在深闺人不识”。寨沙依托梵净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餐饮住宿休闲等旅游服务,让越来越多游客感受“门前碧水如画,屋后青山似黛;远望似人间仙境,近游如世外桃源”的美。
德江白果坨湿地公园 彭博摄
“最忙的时候,要请4个人帮忙,早上6点就要起来准备食材,到晚上12点都还有人吃饭,现在年收入超过30万元。”寨沙侗寨农家乐老板夏福伟明白,游客越来越多,村民腰包鼓了,就是冲着这好生态。为了保护这方好生态,寨沙侗寨不仅严格遵守县里下发的“水十条”,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对游客和村民的行为进行更为具体和系统的约束,带动寨沙全寨74户人家的70户农户经营起农家乐和农家客栈,村民的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污水经过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处理后的水直接可用于灌溉,要保证流入赤水河的水清洁无污染。”赤水市水源工程管理局局长刘小华说。赤水市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承担着把流域水干干净净送出省境的重要责任。近年来,赤水市通过水系整治,促进生态修复,实现人居改善,让生态环境持续释放社会红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河边美景美不胜收,房前屋后栽树种花种草,道路主干道两旁建绿化带,公共休闲场地建花池……
多彩村庄 彭博 摄
用大生态引领大农业、大旅游、大数据,贵州用青山绿水兑现金山银山,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2017年,贵州旅游产业出现“井喷”,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7%和41%。依托凉爽的气候、稳定的地质等条件,贵州还打造了大数据存储基地,吸引了苹果、华为、腾讯等企业相继落户。与此同时,“千企改造”的大力实施,也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2018年前三季度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10401.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增速高于全国水平(6.7%)2.3个百分点。“绿色GDP”成为贵州发展关键词,贵州正撕下贫困落后的标签,依托绿色家底,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思南生态茶园 彭博 摄
协同推进 合力共建融入美丽新长江
“长江是沿岸11个省市经济发展的纽带,更是11个省市休戚相关的生态共同体,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全面科学、绿色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贵州省水利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帅文认为,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就是要抓住贵州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行河(湖)长制,统筹做好多蓄水、供好水、节约水、治污水、防洪水“五水”大文章,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站在政治、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贵州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落实,坚持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相统一,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
思南生态茶园 彭博摄
同沿江各兄弟省市一道共护一江清水、共建美丽长江,贵州在行动,先后与云南、四川共同设立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与重庆、四川、云南共同建立长江上游四省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和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机制;还与重庆建立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机制。
此外,贵州还坚持“论干”结合,保护绿水青山,已连续10年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将每年的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并开展系列活动,省委书记、省长带头巡河,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严格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对各市(州)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评价考核,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
松桃传统村落 彭博 摄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生态日前后,贵州省、市、县、乡、村五级共计近16650名河长到对应负责河湖巡河,共动员各级相关单位人员、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河湖巡查保洁员、企业代表和群众代表超过5万人参与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融于心、践于行。
“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绿色文化培育精准落脚。”贵州正在走一条新路,注重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富民、惠民转变,持续释放绿色红利。
如今的贵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更富,人与自然越来越和谐,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步履也愈加稳健。
乌江夜景 彭博 摄
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