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关怀版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水利要闻
全国生态日系列报道|守护母亲河 贵州GEP如鱼得水
字号:

乌江之水,自乌蒙山东麓而来,一路蜿蜒向东流淌在黔中大地之间,奔腾激荡,以其壮美之姿征服着每一个目击者的心灵。然而受梯级水电开发、水利工程等因素影响,乌江被分割成多个相互隔离的江段,特别是沿江城市曾经的粗放发展让乌江一度成为“污江”,全流域水生生物种群逐年递减,个别鱼类甚至绝迹。

乌江(思南段)雄姿

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始自2009年乌江全力狙击重磷污染,10多年来,贵州打响乌江生态环境保卫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持续强化河湖长制、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河湖生态流量管理等工作,真正实现了乌江水清岸绿鱼肥景美,不断为贵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增值贡献水利力量。

重金猛药治愈乌江内伤

8月的乌江,阳光打在水面,波浪荡起风来,涌往脸上,湿滑尚带温暖。

伫立江边,这个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名叫“乌江34号泉眼”的地方清流潺潺,节奏悦耳。连接泉眼伸向岸上一座污水处理厂的管道设备嗡嗡作响,与泉眼形成特有的“治”与“被治”的默契。

“还记得2009年,乌江河被交椅山磷石膏渣场渗漏下来的污水污染,冒出来一股股乳白色的液体,就像条牛奶河!”

“现在经过处理后排进河中的水,看起来和自然流水没什么区别。”

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双龙与遵义市播州区河长制办公室主任张磊的对话,直接道出了贵州铁腕治污守护“母亲河”的显著成效。

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双龙介绍乌江34号泉眼治理工程

原来,交椅山渣场建设之初,国内还未出台磷石膏渣场的建设标准,渣场在选址、设计、施工、防渗方面都有缺陷。磷石膏大量堆积后,雨水冲刷就会溶解,形成污水往下渗漏,汇入地下水中,汇集到34号泉眼集中涌出,污染乌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十多年时间,34号泉眼治理被列入贵州环保重点治理工程。项双龙介绍,他们先后花了16.6亿元,自2011年开始至今,已在这座泉眼上修建起四条污水处理工作面,选派10多名技术骨干日夜守护,确保污水处理正常运转,目前每小时可处理涌出污水10000立方米,加上预留应急每小时可处理的2000立方米,总量每小时可处理涌出污水已达到12000立方米。

经过持续治理,“乌江34号泉眼”总磷浓度从2010年1500mg/L降低至目前10mg/L,昔日“牛奶河”消隐无存,乌江再度展现出一江碧水向东流的壮丽景象。

无独有偶,同属乌江流域,发源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河,2016年前同样饱受污染之痛。流域1245平方公里范围内,工业污水直排、养殖粪污直排频遭诟病。居民直呼:重拳治污,迫在眉睫!

2016年,印江对流域内146家企业下猛药,进行黑废水、黑烟囱等环境综合整治,纸制品加工类企业多家纳税大户被依法关闭,次年,全面叫停河流两岸500米以内的规模养殖场,全流域农业、工业污染源悉数退出历史舞台。

“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能要有污染的项目。”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世彪表示,铁腕治污、护河的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生态修复,再大的代价都值得。

2021年至2024年,印江分两期,先后投入2.36亿元,启动设计日均处理3万吨污水的县城污水处理改迁工程。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位于县城中兴街道龙家坝,配套完善32公里污水管网,将每家每户产生的污水收集输送过来,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印江河。

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直排印江河的水流清澈可见

“我们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已经接近河道自然流水水质。”该污水处理厂厂长柳伟说,站在污水处理厂连接河道的泄流闸口,便可看到汩汩涌向闸口外的清澈水流。

今天,纵览乌江流域,其干流水质已全面达到Ⅱ类标准,流域45个国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乌江水质的改善,不仅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显著恢复,更让这片广袤的河山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机,碧波荡漾的“母亲河”又回来了。

开发保护并重相得益彰

作为乌江梯级水电开发的缔造者,中国华电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乌江渡开始布局,向上延伸至洪家渡、东风、索风营,向下拓展到构皮滩、思林、沙陀的7座水电站,形成实现贵州乌江梯级水电开发梦想的主画轴。

深谙“因水聚财,与水为善”道理的华电人,坚持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之路,在整条主画轴上刻下几道硬杠杠。其中,坚持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道杠,成为乌江梯级水电开发反哺乌江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注脚。

浩浩荡荡的乌江水流经乌江渡水电站,继续流向下游

项辉是位于主画轴的中心点乌江渡水电站生产技术部专责工程师。他说:梯级水电开发,好处很多,包括防洪减灾、清洁能源开发、促进航运与经济发展、水资源调控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为维持河段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乌江流量生态环保措施,并取得实效。

他们相继在索风营发电厂、思林发电厂建成投运两座鱼类增殖放流站,并坚持每年组织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自2009年以来,在索风营、构皮滩、思林等水库累计增殖放流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鲃等珍稀鱼种1212.7万尾。同时,在乌江流域共建设40多个动物保护站及栖息地,保护猕猴、藏酋猴等陆生野生动物,并广泛搜救移植水库淹没的古大树及珍稀植物。另外,还在实施梯级电站联合生态调度中,始终确保各电站的最小下泄流量不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0%-20%,为下游筑起一道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维护了河道自然综合功能和下游生物多样性。

行走在乌江梯级水电库区,可见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水域,常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远望“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听闻“两岸猿声啼不住”,总让人流连忘返。

同样,站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东皇街道关坪村的东风水库大坝上,镜头拉向坝下,也可看见,一座暂时停运的小水电站通过管道和泄洪渠连接着向前300米处的生态泄流阀,朵朵白色水花辗转腾挪,俏皮跃起,又倏地躺下,欢快通过泄流阀。

该县水务局水利水电维护中心副主任王力畅仔细看着这套去年底才安装完成的生态流量泄放监测设施说,这座电站按要求要保证每秒0.092立方米生态流量下泄,设施连接着贵州省农村水电应用监管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只要生态流量下泄不足系统就会报警,方便及时叫应处置。如此持续泄放,才能够满足下游农业生产灌溉、地下水补给,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保证下游生态流量,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到泄流口检查

而在位于该县习酒镇坪头村新庄组的金阳电站,昔日大坝已不复存在,近百米高的垂直落差下,流水簌簌穿过不见回响,只留一座厂房孤零零地杵在原地。这座横亘阻断赤水河、桐梓河上下游鱼类种群基因交流沟通的电站,2024年就被列为小水电退出拆除计划,现已完成拆除。

“当然,在习水,和金阳电站肩负同样使命的小水电站还有64座,经过工作组持续不断地攻坚,目前也已全部退出。”金阳电站退出拆除现场负责人人王万林如是说。

就是这一次次的动真碰硬,打通贵州水电能源效益与生境连通性修复协调的对话空间,呈现出开发保护并重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1个小水电已整改31个,其中已拆除2个,已修建过鱼设施17个,已开展增殖放流、河床生境改造、生态流量管控12个。保障了保护区内鱼类洄游、繁殖、种质交流等生长繁育需求。

守护河湖永葆碧水长流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丁萍,作为镇级河长,穿境而过的乌江河、养龙司河、艾田河,每月她都要去巡一次河。

“巡河主要针对‘五乱’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乱排行为进行常态化排查,开展‘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宣传,也会定期不定期组织清理河道。”丁萍介绍,通过持续开展巡河护河工作,乌江镇沿江岸线10公里,经过的3个村13个村民组水域,一直保持着水清岸洁。

“特别是原来网箱养鱼为生的一些渔民,上岸后变身义务巡河护河志愿者,常常利用农闲时间打捞河内漂浮物,捡拾岸边垃圾,宣传环保理念等。”丁萍说,现在只要镇里整合镇村干部、群众、教师队伍多方力量开展集体行动时,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只要下过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文家店镇安江社区居民吴顺华,总要骑车去白鹭湖边看看,他担心湖岸边又堆起那些白色垃圾和枯枝败叶。

环卫工人吴顺华整装待发,去往目的地白鹭湖码头

吴顺华是一名环卫工人,每天除了打扫社区一段长970米的街道,还要保持岸上码头清洁,2020年至今,鲜有间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白鹭湖水更清,景更美,有时还可见到一只只水鸭子扑着水面飞起!”

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乌江流域思南段思林电站库区蓄水形成的千岛湖泊景观,同时作为思南乌江水利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对其呵护有加。

“除了安排环卫工人每天专门清扫湖岸,每周巡湖一次,每月打捞湖面漂浮物一次都在常态化开展,遇到特殊情况还会打捞两三次甚至更多。”在白鹭湖村级河长、安江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仲翠华号召下,社区干部和党员,还有一些群众都积极参与巡湖护湖,认真排查存不存在乱丢垃圾、污水直排、乱占乱建、养殖污染、违规垂钓等情况。

“不止安江社区,白鹭湖流经文家店镇的7个村(社区),有21公里的岸线,想要水清岸洁,人、财、物的保障缺一不可,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文家店镇镇级河长、党委副书记、镇长陈东杰表示,他们为此探索形成了“一二三四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镇级河长每月至少巡河一次,村级河长每周至少巡河一次的一套组织体系;“二”是做好线上、线下两条线的宣传引导;“三”是强化日常巡查、专项督查、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监管;“四”是夯实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四项治理措施。该机制运行至今,乌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非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群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正在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思南县城乌江沿岸的生态长廊,是县城居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自上而下,正是一个个体制机制的创新落地落实,贵州探索出了全面推进五级河湖长共护一汪清流,实现“河长治”的硬核路径。全省上下2.2万名河湖长深入巡河巡湖,水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水生态修复持续加快,全省已打造包括桐梓河、乌江铜仁段在内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27处,为持续推动建设美丽幸福河湖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实践再添新绿。

贵州GEP,如鱼得水!贵州,永葆碧水长流!



作者丨周泓洁 编辑丨许蔓
一审丨潘希来  二审丨李正兵
编审|冉  军
来源|多彩贵州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