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河畔,一江碧水向东流……秋日的黔北大地,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近年来,贵州水利系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把“两山”理念贯穿到水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汪清水美如画
乘船来到思南县白鹭湖,映入眼帘的是潺潺流淌的碧水,湖面倒映着蔚蓝的天空和青山绿树,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白鹭湖美景
曾经,乌江(思南段)这片水域布满了养鱼网箱,浑浊的江水中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治水,刻不容缓,成为乌江沿岸群众迫切的呼声。
“治理后的乌江,河水清澈了,我早上在河边还经常看到候鸟。”思南县文家店镇安江社区环卫工人吴顺华,从2020年开始参与河道清理垃圾工作,每个月固定清理两次,平时路过也会顺手带走河岸边的垃圾。
“以前水面都是网箱,我也跟着一起养鱼。现在社区聘用我清理垃圾,一个月开船清理两次。”54岁的付华清,以前在河边以网箱养鱼、打鱼捕鱼为生。禁渔后,他拆除了网箱回到岸上,依靠家用渔船和娴熟的划船技术,成了一名河道垃圾清理“专员”。
清理河道垃圾
“我们会不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巡河巡查工作,整治非法捕鱼,清理河道垃圾。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和开展专题宣讲,动员群众共同保护乌江水生态环境。”文家店镇镇长陈东杰介绍。今年以来,文家店镇累计召开群众会78场次宣传河长制工作,在村社宣传栏、河道沿岸设置固定宣传牌12块,发放《护河明白纸》《护河公约》1200余份,组织镇村干部、志愿者入户宣传500余次,组织各村清理河道漂浮物15次,清理岸边白色垃圾18次。
乌江(思南段)保护成果的背后,是思南县落实三级河长制的生动实践。2025年,思南县开展清河行动约20次,涉及110余人,清理垃圾约6吨;同时由县水务局对乌江思南县城段在重要活动中,开展漂浮物清理专项行动2次,打捞漂浮物约1吨。经过多年努力,乌江(思南段)近年水质监测均为Ⅲ类及以上,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
2024年,全省2.2万名河湖长深入巡河巡湖,解决2200多个问题,23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优良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最严格水源管理考核连续4年获得优秀。
治污清源护碧波
“污水治理排放总磷日平均值0.53mg/L,月平均值0.49mg/L,年平均值0.45mg/L……”8月11日,记者在乌江34号泉污水治理工程在线监控信息公示牌上,看到了10日的各项监测数据。
“我们先后开展了8个阶段的治理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6.6亿元,经过一系列治理,乌江34号泉眼总磷浓度从2010年1500mg/L降低至目前10mg/L。”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双龙说。
乌江34号眼泉污水处理厂
过去,位于播州区乌江镇的34号泉眼总磷超标,附近磷石膏渣场产生的含磷污水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系从34号泉眼集中涌出流入乌江。
为改善乌江水质,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于2011年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该公司目前已建成4套污水处理设施,每小时可处理污水1.2万立方米,污水经处理后可以达标排放。
昔日涌出白色污水的泉眼,如今碧波荡漾。
位于印江自治县中兴街道龙家坝的污水处理厂,各台设备正有序进行着污水处理作业,污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工艺流程后,达到标准排放,切实从源头防治污染。
“我们污水排放标准达到国家一级A标,能有效保护河道水生态。”污水处理厂厂长柳伟介绍,印江两期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2.36亿元,于2021年4月开工建设污水处理一期工程,于同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日处理1万吨。2022年8月开工建设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由原来的1万吨每天扩容至目前3万吨每天,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退电还河生态兴
在习水县东皇街道关坪村的东风水库大坝下游,汩汩水流通过生态泄流阀,以0.092m³/s的水量持续泄放,保护下游河道生物多样性。
生态流量泄放
“习水县东风水库附属电站生态流量泄放监测设施2024年12月安装完成,并接入贵州省农村水电应用监管平台,生态流量低于0.092m³/s,系统就会报警,我们会立即安排人员现场查看。”习水县水务局工作人员王力畅说。
位于习水县习酒镇坪头村新庄组的金阳电站,被列为2024年小水电退出拆除计划,现已完成拆除。
“水电站对具有洄游习性的鱼类造成阻隔影响,从而造成上下游、桐梓河与赤水河鱼类种群基因交流的阻隔。拆除后,保护了河道生物多样性,同时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金阳电站清理退出现场负责人王万林说。
金阳电站拆除后的河道景观
习水县赤水河流域共计小水电站69座,按照省、市关于赤水河流域小水电站清理退出的要求,全县需退出赤水河流域65座电站,整改保留4座,目前均已完成相关工作。
近年来,习水县通过小水电站退出拆除,打通赤水河支流河道7条,有效缓解了河道减脱水问题,改善了赤水河水生物栖息环境和鱼类多样性。通过实施27座有综合利用功能的电站替代设施建设,解决26000亩耕地灌溉用水、8470余人安全饮水、1850余人交通出行、236户群众用电问题。
同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小水电站进行拆除,同时对电站的压力前池进行回填或拆除,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贵州的江河湖畔,碧波荡漾、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已成为常态。贵州水利系统正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守护一江清水,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