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乡村振兴的血脉。
在贵州这片多山多水的土地上,水利工程不仅肩负着防洪抗旱、保障供水的重任,更成为激活乡村资源、带动产业升级、促进群众增收的关键引擎。从红枫湖畔的艺术村落,到桃源水库的动感浪潮,从樟江两岸的文旅新生,到清水江畔的生态渔业,贵州正以水为笔,在黔中大地描绘出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红枫湖畔
水韵丹青绘就富民画卷
清晨的薄雾掠过红枫湖的水面,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的“蒙德里安”艺术小镇便在水光中苏醒。137栋民居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调,黑色线条勾勒出简洁的几何轮廓,宛如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画作在乡村落地生根。这片依偎在右二水库与红枫湖水库之间的村落,曾因二级水源保护区的限制而发展受限,如今却凭借“艺术+生态”的独特路径,每年带动旅游增收超200万元。
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水库边上的咖啡馆及民宿
“守着大水缸,不能乱伸手。”村支书王常友的话道出了发展的底线。作为贵阳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红枫湖周边严禁污染性产业,村民们曾一度困惑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2017年,村党支部引入社会资本,邀请艺术家指导改造民居外立面,将艺术基因植入乡村肌理。江苏人王庆能被这里的湖光山色吸引,在2020年打造了“蒙安夕舍”咖啡馆与民宿,坚守“不做餐饮防污染”的底线,却凭借临湖景观和艺术氛围,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三月樱花季和七至十月的避暑季,重庆、广州等地游客纷至沓来,旺季时一户村民月均接待五户游客,户均增收3000元。
沿湖向南,大冲村关口组的“蓝白小寨”则绽放着布依文化的魅力。80%的布依族群众将传统蜡染的靛蓝色融入民居改造,31栋民宿、217间客房组成的集群,与600亩生态果园相映成趣。“羊粪施肥、不打农药,黄桃能卖12元一斤。”村副主任林科忠介绍,通过“污水不入湖、垃圾不落地”的治理,村民将猪牛圈改造成咖啡馆,引入“民宿贷”政策解决资金难题,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8万元。蓝调小院民宿自三月运营以来,营业额已超100万元,管家月薪最高达10000元,远超当地平均水平。
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关口组的“蓝白小寨”民宿
红枫湖的水波里,倒映着艺术与生态共生的智慧——既守护了贵阳的“大水缸”,又让沿岸百姓捧起了“金饭碗”。
桃源浪涌
水库转型激活乡村新动能
“轰!”伴随着摩托艇的引擎声,修文县六屯镇桃源水库的水面掀起白色浪花,尾波冲浪爱好者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踩着浪尖划出优美弧线。这座总库容321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3600亩的水库,曾因工业供水量不足没有发挥其有效作用,如今却成为贵阳市首个水上运动综合体验基地,年接待游客量节节攀升。
修文“冲浪小镇”的水上娱乐项目。刘俊羽供图
“从闲置资源到网红打卡地,只用了三个月。”贵阳筑水水利公司负责人回忆,2023年3月与山东企业合作开发水上项目,5月签约、8月便试运营,效率背后是“水利+文旅”的创新思路。水库保留工业灌溉功能的同时,开发了尾波冲浪、摩托艇等动力项目,以及桨板、皮划艇等无动力项目,配套建设露营地、沙滩、咖啡馆,形成“动静结合”的休闲业态。2025年“五一”假期三天,接待游客收入达20万元,稳定带动部分村民就业,高峰期用工达几十人,周边餐饮、停车等业态也随之兴旺。
村民李大姐的炸土豆摊就摆在沙滩旁,旺季时一天能赚2000多元。“儿子在这当救生员,比去县城打工强多了。”她笑着说,水库变身“冲浪小镇”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返乡,昔日寂静的库区成了“日有游客、夜有灯光”的热闹地。2024年,桃源水库成功入选省级水利风景区,目前正冲刺“2025年度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称号,水资源的多元价值被不断激活。
从保障工业用水的“硬核”工程,到承载休闲乐趣的“柔性”空间,桃源水库的转型,为贵州中小型水库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樟江潮起
碧水畅流赋能全域旅游
荔波县樟江岸边,工人正忙着改造一座始建于2017年的水轮泵站。“以前每年电费要100多万,电机还总被洪水淹。”项目负责人石越秦指着轰鸣的设备介绍,如今创新性采用绿色低碳的无电提水技术,利用水流动能驱动水泵,不仅解决了设备易损难题,更让沉寂多年的泵站“活”了过来。通过科学调控自然水头落差,利用1.2公里长的管道,将优质水源精准输配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泉水文化遗址保护区、老荔波街区和荔波古镇3A级旅游景区,让千年樟江的文脉在水润中新生。
荔波樟江水上娱乐设施
总投资1.0012亿元的樟江幸福河湖项目,覆盖103公里河道,既有防洪堤加固、智慧监管设施建设等“硬措施”,也有历史水工建筑保护、水文化挖掘等“软工程”。在老荔波片区,天然浴池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儿童区、成人区的分区设计兼顾了安全与乐趣,周边将配套亲水平台和夜间活动空间,预计明年暑期投用后免费向公众开放。“水活了,老街就活了。”当地居民期待着,这条曾见证荔波兴衰的古河道,能再次成为聚拢人气的“黄金水岸”。
而距县城18公里的三荔水库工程,正在全速向着2027年竣工目标推进,形象进度已达48%。这座总库容5691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凝聚了荔波水利人近半个世纪的期盼和梦想——从上世纪70年代的构想,到2024年的正式开工,它将每年为县城至瑶山乡一带供水2169万立方米,为樟江漂流补水5600万立方米,建成后把下游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水库建成后,为沿岸16个水上项目落地贡献水务力量,增添更多旅游业态,助力打造荔波世界级旅游景区。”县水务局李光荣的话语中充满憧憬,悬崖瀑布、休闲码头、水春河漂流、龙游樟江等业态将让樟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旅游带”。
建设中的荔波三荔水库
樟江的流淌,不仅是水的律动,更是荔波乡村振兴的节拍。
清水江畔
生态渔业奏响和谐乐章
锦屏县三板溪水库的清晨,总是被收网的号子打破宁静。“这鱼不用喂饲料,靠吃水里的浮游生物长大!”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县有限公司的龙芳勤,望着网中跃动的2万多斤的花鲢介绍,这片12万亩的水域采用“人放天养”模式,通过定置张网技术实现“捕大留小”,既保障了年产200万斤、产值2000万元的收益,又通过鱼类滤食净化了水质,彻底告别了过去网箱养殖污染水体的历史。
锦屏县三板溪水库捕鱼时刻
生态渔业的红利正惠及更多群众。每年150万元的固定分红,由库区6个乡镇43个村寨统筹分配,覆盖4000余户3.8万人;500个长期岗位和捕捞期超千名临时用工,让退捕渔民实现了“拆网箱不拆产业”的平稳转型。文斗苗寨的王大叔算过一笔账:“分红加上在渔场打工,一年能多挣两万多。”
清水江的治理不仅带来了“鱼水欢”,更筑牢了“安全网”。累计49.56公里的治理河长中,1399米生态防洪堤守护着县城安全,3.85公里山洪沟堤防保障着3297人的家园;全省首家河长制主题公园里,66岁的吴先生每天散步健身,“空气好、环境净,这才是幸福生活。”江畔的锦屏文书特藏馆,11层楼宇中珍藏的200多万份档案,记录着清水江流域“林水相依”的智慧,如今正助力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锦屏三江国家水利风景区
从三板溪水库的生态渔业,到清水江的安澜守护,锦屏县用实践证明:守护好一江清水,才能收获最丰厚的“生态红利”。
从红枫湖的艺术绽放,到清水江的渔歌唱晚,贵州水利正以多元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当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幸福纽带,每一座水库都化作发展引擎,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在黔中大地铺展得更加壮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