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关怀版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水利要闻
全国生态日系列报道|贵州水利系统:共建幸福河湖 守护多彩贵州
字号:

建设美丽幸福河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贵州水利系统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和示范引领,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为目标,聚焦河湖系统治理、管护能力提升、助力区域发展,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全面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全省河湖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贡献水利力量。

高位推动

共建美丽幸福河湖

8月5日,《2025年度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初评结果公示》发布,桐梓河、偏岩河、乌江(铜仁段)、桃源水库等13条(个)河湖水库上榜。这是贵州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又一成果。

建设美丽幸福河湖,是全面强化河长制、创新河湖管理保护机制的有效探索,是巩固河湖治理成果、系统治理河湖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贵州全面推动河湖长制“提档升级”,高位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2021年6月,发布贵州省第5号总河(湖)长令,部署“十四五”期间河湖长制重点工作,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建成一批美丽幸福河湖。

——2022年11月,省水利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印发《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评定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申报与评定管理。

——2023年8月,发布贵州省第6号总河(湖)长令,全面部署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工作,明确各级河湖长要把建设美丽幸福河湖作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重要举措,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亲力亲为抓好落实。

——2023年9月,省河湖长制办公室联合33家省级河湖长制责任单位,制定印发《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文化建设、水管理能力、水经济建设七大任务。

——2025年7月,发布贵州省第8号总河(湖)长令,印发《贵州省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围绕“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清洁美丽、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保护传承弘扬江河文化”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2025年至2030年期间,全省建成幸福河湖183条(个),实现以各地“母亲河”为重点建成一批幸福河湖。

包括本次初评结果在内,截至目前,我省已打造省级美丽幸福河湖27个(条),贵阳市南明河、黔东南州㵲阳河先后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创建省级及以上水利风景数量107家,毕节市白甫河、黔南州樟江被纳入2025年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黔南州贵定县洛北河12.6公里的漂流河道全年保持Ⅲ类以上水质。(贵定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系统治理

护佑碧水东南流

夏日清晨,薄雾掠过乌江铜仁市思南县段江面,沿线生态廊道、碧绿江水与县城融合一体,沿河不时有群众跑步、晨练。

“以前乌江上全是网箱,水又臭又浑。现在水变干净了,我们天天来散步。”居民张大爷说。

乌江思南段的变化,是思南县坚持岸下岸上系统治理的结果。岸下实施“零网箱”,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岸上构建污水处理系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8.5%,27条汇入乌江的支流全部达标,从源头切断了污染。

作为珠江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坚持系统治理,积极推进河湖管护。发布贵州省第7号总河(湖)长令,纵深推进清理河道、湖泊、水库等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现象;连续9年开展“生态日”大巡河活动,推进河湖长巡河地点由“岸下巡河”向“岸上截污”延伸,累计发现并解决河湖问题超10万个;印发《贵州省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成为全国首个实行水质、水量双补偿的省份;积极深化与周边5省(区、市)跨界河湖共治,续签赤水河跨省生态补偿协议,推行“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机制,构建共治格局。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11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99.2%,无劣Ⅴ类水质断面,23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最严格水源管理考核连续4年获得优秀。

2025年贵州省龙舟冠军赛在㵲阳河镇远段举行。 吴贤和 摄

㵲阳河(黔东南段)是2024年省级美丽幸福河湖,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为保护㵲阳河的“天生丽质”,当地坚持水岸同治,在修复7.3公里河滨缓冲带、6万平方米湿地的同时,改造、新建45.6公里的污水管网。

“㵲阳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生态环境更好了,连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都回来了,游客也明显多了起来,生意好做,大家日子越来越好。”黔东南州镇远县居民对河水变化感触非常深。

据黔东南州水文水资源局监测数据显示,近两年来,㵲阳河流域的生态流量均已达标,形成了水量稳定、水质改善、生物恢复、系统韧性增强的正向循环。

践行理念

提升发展“含金量”

红枫湖是2024年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是600余万贵阳贵安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曾经因工业排污、网箱养鱼、旅游开发失序等问题,水体暴发蓝藻,水质一度降至劣Ⅴ类。

为保护红枫湖生态,贵阳市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实施退湖进园、退湖进城等“五大工程”,以及拆除违章建筑、强化司法保障等“四大举措”,有效恢复水生态环境,水质长期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取水口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水质变好带来发展“红利”。清镇市骆家桥村引进贵阳市菜篮子集团,规划超过32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

骆家桥村隔壁的右二村,依托优良的红枫湖生态环境,以黄、红、蓝为主色,建设蒙德里安小镇,并招商引资打造蒙安夕舍咖啡厅、精品民宿、露营基地等,乡村振兴势头很猛。

相关资料显示,红枫湖沿湖47家农家乐年营收超千万元,逐渐兴起茶旅、民宿等绿色产业,一条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的双赢之路越走越宽。

美丽幸福河湖是以高品质河湖生态环境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当河湖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贵州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最持久的发展“绿动力”。

黔西南州万峰湖美景。 刘朝富 摄

作为首批入选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的黔西南州万峰湖,曾因过度网箱养殖,一度沦为令人痛心的“生态伤疤”。通过治理,湖域水质稳定在Ⅱ类,部分区域达到Ⅰ类,越冬候鸟种类从2018年的32种增至57种,生态活力重现。

黔西南州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线,精心打造“湖岸种植+生态垂钓+民宿体验+特色餐饮”四位一体的产业模式,持续释放万峰湖的生态红利。

数据显示,仅兴义市沿湖乡镇就种植精品水果5.5万亩、板栗10.3万亩、油茶1.4万亩。在渔业方面,除了“人放天养”生态养殖外,还大力发展湖面上休闲垂钓产业,2024年“万峰湖国际垂钓大赛”,吸引全国200余支队伍参赛,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年收入超7200万元。

此外,当地串联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等景点,推出“湖光山色+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将万峰湖的“生态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价值”。

贵州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支持相关社会主体利用河湖沿线空间发展绿色经济,培育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扶持“河湖+”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切实以水生态的“含绿量”提升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作者丨冉军 冉阿建 潘希来  编辑丨许蔓
一审丨蔡瑶佳 潘希来  二审丨刘珊宇
编审|冉  军
来源|贵州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