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上午9时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
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
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其中有哪些关于水利工作的内容?
一起来看
2024年工作回顾
因时因势加强和创新宏观调
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有力实施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支出规模,加强重点领域财力保障,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围绕扩大有效需求,扎实推进“两重”建设,加力支持“两新”工作,设备购置投资增长15.7%,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2.3%。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一批重大工程、民生项目稳步实施。
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制定修订环保、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经济布局
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出台一批区域发展政策,实施一批区域重大项目,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政策,区域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更趋活跃。
加强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有效防范应对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强化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顺利收官。切实选准选好项目,管好用好资金,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
简化投资审批流程,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示范性合作成果。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各地区都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
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监测帮扶效能,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消费帮扶。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重点用能用水单位节能节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项目。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好洪涝、干旱、台风、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做好西藏定日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高重点地区房屋、基础设施抗震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