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铜仁市驻村帮扶工作总结表彰暨动员部署会召开,对上一轮驻村帮扶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州水职院)苏国樟获“全市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张玉伟获“全市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
苏国樟、张玉伟是贵州水职院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的一个缩影。2021年,贵州水职院积极响应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立足职业教育、主动担当作为,成立了乡村振兴办公室,大力整合资源,不断凝聚职教力量,开展组团式帮扶、骨干力量下沉、帮扶共建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力。
组团式帮扶 为乡村振兴贡献职教力量
按照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安排,贵州水职院是赫章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赫章中职校)组团式帮扶的省内牵头单位,与广州番禺职校、七星关职校、毕节同心学校共同开展帮扶工作。
3月9日,贵州水职院切实落实帮扶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在赫章中职校组织召开了2023年第一季度帮扶工作推进会,对帮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邀请省纪委监委派驻第十一纪检组、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参加指导。
为进一步落实3月9日推进会精神,3月27日,贵州水职院派出调研组,深入赫章中职校开展全方位的调研,发现了学校招生困难、用水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用水问题最为突出,严重影响师生正常生活,并成为生源流失和留不住好老师的根源问题。
“我们在校师生有3000多人,去年久旱少雨,学校实行限时供水,高楼层经常停水,用水十分困难。贵州水职院的帮助让学校用水压力得到缓解。”赫章中职校党总支书记徐莲介绍,贵州水职院积极对接当地主管部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与赫章县水务局、平山镇人民政府现场商讨解决方案,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及用水情况,提出了临时应急解决方案和短期、长期三套解决方案。目前,学校用水已经得到极大改善。
贵州水职院帮助赫章中职校解决用水难题。
“水的问题没有解决前,我们周末要将自己一周的脏衣服打包带回家去清洗。现在能轻轻松松回家。”赫章中职校22级计算机(2)班学生文芹说。
“贵州水职院除了帮我们解决用水难题,还派了鲁潇怿老师来帮助我们提高教育能力,对学校帮助巨大。”徐莲说。鲁潇怿的思政课课堂生动有趣,巧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好评。
鲁潇怿在赫章中职校任副校长。她到赫章中职校后,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成立了学校思政教研组,积极与老师们分享思政课教学经验,提高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指导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学校“青蓝工程”项目培养三名新进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进入教师角色。
力量下沉 用心用情用力做实事
2021年5月,贵州水职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和人才支持,选派青年教师苏国樟、张玉伟分别赴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场镇甘龙村、长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
驻村以来,他们全面落实驻村帮扶任务,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了一线“尖兵”作用。
“作为一名水利专业教师,没有驻村经验,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能跟村民们一起谋划产业,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推动农村防洪灌溉问题解决是快乐的。”苏国樟说。
苏国樟(左)带头开展环境卫生清理。
刚到甘龙村,苏国樟就遇到了难题。2021年5月汛期期间,许家湾山塘因年久失修被冲垮,对许家湾组30余户村民的出行造成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山塘坝体渗漏严重,无法有效蓄水。
为提高山塘防洪灌溉能力,保障春耕生产,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苏国樟向贵州水职院反馈后,学院帮助协调申请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冬修水利任务)补助资金开展甘龙村许家湾山塘、活动室山塘两个主要山塘的维修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许家湾山塘的坝体修建,活动室山塘也正在维修改造过程中,完成后许家湾组、老院子组、赵家溪组近100户农户、沿线200余亩农田将因此受益。
张玉伟(左二)参与辣椒苗发放。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还有贵州水职院教师张玉伟,他用心用情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长华村是朱家场镇最缺水的村,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2021年因雨水过多导致村内多处被淹,2022年因旱情,村内粮食作物减产严重。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他,依托长华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一步帮扶做好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补齐长华村水利设施短板。
同时,张玉伟积极和玉屏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对接,争取到殷家冲高标准农田建设提灌工程项目资金,造价54万余元(已投入使用),完成杜扒坳到唐家屯排洪渠建设,造价230万元(已投入使用)。还充分发挥帮扶单位贵州水职院资源优势,为长华村申报杜扒坳吴家、长冲杨家两口深井的配套设施和龙家湾人畜饮水管网改造工程,造价30万余元,现已得到审批,并已进入施工阶段。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夯实了长华村1297亩良田的粮食产能基础。
“用自己的点滴汗水,赢得群众的认可,用真情践行驻村时的初心,用诚心践行驻村路上的使命,书写好一名普通教师的驻村故事,为长华村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深感自豪。”张玉伟说。
聚力共建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赫章县平山镇江南村是贵州水职院自选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学院计划发挥专业优势在此打造“水美低碳”乡村。
2022年2月17日,贵州水职院调研时发现该村部分位置较高的群众饮水不正常,且水质不好。为了帮助江南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贵州水职院帮助争取到350万元项目资金进行供水工程改造,用以解决该村3000余人的用水难题。
“项目资金已于2022年6月下达赫章县财政,由平山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江南村党支部书记黄焜说。为节约投资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贵州水职院提出的设计思路为:将水源引水至水厂净化消毒处理后,输水主管与原村民已建的供水主管道搭接,入户管道能利用原有管道的不再重新铺设,原来没有的或者管道老化严重的才重新铺设,并更换所有入户水表,使用智能水表便于后期管理。
目前,水源至水厂的管道已安装完成并通水,水厂已建设完成(管理方1栋、100立方米调节池1口,净化设备),减压池已建设完成,工程进度达85%,预计6月底前完工并投入使用。
江南村示范点一期节水改造工程水厂项目处。
乡村要振兴,产业不可或缺。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甘龙村,供销合作社在“全托管示范基地”推行“夏种稻谷 冬种蔬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有效助推甘龙村村集体经济及村级产业发展,推动甘龙大米“一村一品”建设,贵州水职院帮助设计大米品牌包装,捐赠16000余个大米包装袋给甘龙村,同时通过工会动员教职工采购,帮助其拓宽销售渠道。目前,甘龙大米已完成销售10余吨,实现营业收入10万余元。今年,贵州水职院将继续“出资”“出智”支持甘龙村开展品牌建设,推动“甘龙大米”产品多元化,并实现在“京东”“832平台”等线上销售。
接下来,贵州水职院将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驻村故事:
驻村更驻心 献计又献策
“驻村一定要坚持思考我们能带来什么,能改变什么,最后能留下什么?”来到甘龙村,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务科科长、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甘龙村驻村第一书记苏国樟以行动探索和践行这一问题。
建立一套能闯敢干的班子。他深刻明白,只有建强基层党组织,建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才能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性、连贯性,来到甘龙村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展第十一届村支监三委换届工作,为基层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他积极走访入户,贯彻落实“2+1”结对帮扶、谈心谈话等制度,充分发掘乡村振兴“领头人”,实现新一届村干部的学历提升及年轻化。人选出来了,但仍需要加大支持和培养,他始终坚持“亦师亦友”的角色,帮助村干部提升学历,提高新时代信息技术水平,帮助理清责任,建立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为约束,村干部队伍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新媒体技术,创建了“乡遇阿云”抖音账号及微信视频号,以“新农人”“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发表了甘龙村宣传作品40余个,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媒体力量。
实施一种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在产业发展上,他坚持在土地上做文章,2022年实施“土地全托管”模式,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秋冬种蔬菜,为保障农民收益,实施土地管理“反承包”新模式,让群众实现每亩500元的二次增收,通过一年的示范基地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遭遇多年不遇的干旱天气影响下,为充分发挥山塘防洪灌溉功能,在贵州水职院的支持和协调下,他申报了甘龙村山塘维修改造项目,提高山塘防洪抗旱功能,克服天气影响,通过“党支部+学校+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农民主体管理责任、合作社技术应用,实现了丰收增产,构建了“夏种水稻、冬种蔬菜”的种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甘龙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的增收致富。
创立一个稻香田园的品牌。在“土地全托管”获得丰收的基础上,为解决销售这一农村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他争取到了玉屏侗族自治县供销联社的支持,成立甘龙村供销合作社,在贵州水职院的帮助下,积极谋划建立了“甘龙大米”品牌,半年内通过工会采购等多种渠道大米销售10吨,总计营业收入10万余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发挥学院职业教育优势,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他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先后动员包括甘龙村王田坤、蔡昌举等多名初高中毕业学生到学院就读,帮助推动村民转变思想,树立“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观念,推动甘龙村学生成长成才。
当好群众贴心人
2021年5月7日,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团总支书记、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长华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玉伟毅然踏上去往驻村的路,开启了他的帮扶工作。为拉近和群众的关系,他常常奔波在9个村民组287户群众家中,积极为村内发展出谋划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找准突破点,当好长华村乡村振兴的帮扶人,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始终把村内党建工作作为第一要务。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从制度落实和资料规范上开始抓起,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工作。
两年来,他以院坝会、村民小组会、群众走访等多种方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大政方针、各种惠农政策100余次。同时,致力做好党员活动室和便民服务大厅的改造工作,帮助村民搞好党员文化阵地建设,强化党员管理,落实好党员志愿服务制度,紧紧依托铜仁市“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验收工作,采取“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示范岗”的方式,全村设立了5个党小组,全面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021年6月,长华村党支部被玉屏侗族自治县评为“全县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2021年7月被朱家场镇党委评为“朱家场镇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1月,长华村党支部通过铜仁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初步验收,2022年10月,长华村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验收工作中得到好评。
聚焦民生工程,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他一刻也不敢放松,一丝也不敢懈怠,紧盯边缘户、监测户和特殊困难群体,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每月防返贫预警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措施,不让任何一名脱贫群众返贫,也绝不让任何一名群众因病因灾致贫,时刻做好有关政策落实。
“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张玉伟为帮扶解决好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困难,他积极为村内两个黄桃合作社扩大销售渠道。2022年,全村两个黄桃合作社共计360余亩黄桃大丰收,由于缺乏经验,黄桃的销售成了难题,他一方面积极对接学院为长华村黄桃合作社设计销售包装盒,并免费为村里捐赠1万个包装盒,极大降低了果农的销售成本。黄桃成熟之际,他第一时间对接贵州水职院工会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开展“献爱心,采购黄桃”活动,学院教职员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发出销售信息,积极动员身边亲朋好友购买,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短短几天时间,就销售黄桃1000余箱;另一方面,他积极对接玉屏融媒体中心做好长华村黄桃产业报道,并邀请玉屏融媒体中心和黔玉油茶公司联合开展多场直播带货,销路很快打开,有效解决了黄桃销售难题。2022年,长华村黄桃销售突破3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村民12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脱贫户10户,户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有力助推了该村产业发展。
作者:粟超 曾鹏
审核:蔡梅
来源:贵州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