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关怀版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书写“绝壁天渠”新篇章
字号:

“高流天渠的主渠和支渠全部修缮完成后,支渠将恢复灌溉,覆盖2500亩土地,还能将原有的100余亩稻田扩大到500亩左右,直接受益的农户有2000多人。”11月3日,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高流天渠旁,高流村党总支书记许登向记者介绍高流天渠的修缮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听到这样的消息,高流村群众更加有信心。他们将依托刚完工的高流天渠主渠和支渠加固提升工程,利用好天渠输水供水功能,把全村2500亩柑橘、3200亩李子、2500亩油菜、500亩水稻种好管好,迎接来年的丰产丰收。

高流天渠

修缮天渠引活水

高流天渠主渠全长6公里,其中有1.75公里挂在绝壁上;支渠长12公里,覆盖高流村6个村民组,是高流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

“从前些年开始,高流天渠的水流就开始逐渐变小,有些时候甚至没有水。”许登介绍,由于年久失修、渠道老化、杂物堵塞等原因,部分渠段有了不同程度的渗漏和损毁。

对此,高流村“两委”认真倾听群众诉求,组织人员排查天渠堵塞情况,及时清除沟边杂草,加强对天渠的管护。

2021年11月,在七星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生机镇申报了高流天渠修缮项目,区财政局、水利局拨款98.2万元的专项资金,对高流天渠4公里主渠实施加固提升工程,将原来宽度为50厘米、高度为50厘米的沟渠,改造为宽度40厘米、高度60厘米的沟渠。

“种植和养殖都需要充足的水源,现在大沟重新加固,村里还安排了护渠员每天巡渠护渠,我们以后不用担心灌溉用水的问题了。”村民刘发喜激动地说。

航拍高流村柑橘产业

刘发喜家旁边的菜园里,一年四季都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每逢赶场天,刘发喜就会采摘蔬菜到镇上销售,一年仅卖菜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和刘发喜一样,高流村的家家户户,都期待修缮后的高流天渠带来更大生机。

2020年,高流村党总支领办的高流村原生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将潘家山组150亩土地按照“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沃柑,利益联结24户农户。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240元,农户还可到基地务工,增加收益。

“基地的果树陆续挂果了,预计2024年起就有收益,一棵树最低按采收10斤沃柑计算,这150亩地约有20万元收益。”许登笑容满面地说。

查看柑橘长势

如今,清澈的山泉沿着天渠静静流淌,缓缓地注入肥沃的田野。田地里一垄垄嫩绿的油菜正茁壮生长。赤水河畔的柑橘林里,橙黄橘绿,层林尽染,将掩映在果林里的民居装扮得美丽动人。

发展民宿助增收

生机镇,是“绝壁天渠”精神的发源地。

今年8月18日,毕节市委党校七星关区现场教学点揭牌仪式在生机镇高流村举行。旨在传承好“绝壁天渠”精神,讲好天渠故事,打造一批高质量精品课程,全力开展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高流村依托现场教学点开班办学的契机,精选11户农户的80间房间参与民宿打造。村合作社负责客源及运营,村民负责服务。每间房每晚50元,合作社抽取20%收益作为运营维护费用,剩下的80%归村民所有,有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我们拿出闲置房屋,合作社负责运营。”民宿营业以来,刘显勤家主要接待教学点的学员和老师。

“二楼的7间闲置房间能创收,真是没想到。”刘显勤说,“未来打算把屋后的稻田利用起来,养殖稻花鱼,吸引更多的游客。”

沿着宽阔的道路漫步村庄,一栋栋白墙青瓦的特色民宿错落有致点缀山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构成了一幅迷人的乡村田园画卷。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年3月,总投资190万元的生机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启动。该项目将在生机社区新街组暗沟的基础上,新建5米宽的排洪沟渠1.7公里,3米宽的排洪沟渠1.4公里、0.5米宽的水渠1公里,3.5米宽的机耕道2公里。目前,已完成总进度的40%,项目预计2023年2月底完工。

高流天渠提升加固后的部分主渠

项目建成后生机社区将新增耕地120亩,覆盖生机社区、高流村1100亩土地,为下游的高流天渠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达到旱能灌溉,涝能排洪的作用。

“生机社区的土地连片平整,并且有之前修好的暗沟作为基础,上游的小沟沟水库作为保障水源,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种植粮食的效果会更好。”生机镇党委副书记曾波说。

与此同时,生机镇又在镰刀湾村同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180万元,新建3米宽的机耕道3公里、0.5米宽的水渠1公里,覆盖该村900亩土地。

航拍生机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在耿官社区投资310万元实施“旱地改水田”项目,将新增水田260亩,有效改善耿官社区部分区域土地质量,在保障耕地面积的同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仓廪实,天下安。

生机镇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守住全镇粮食安全底线,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作者 | 张媛媛  刘燎  郭俊才   辑 | 许蔓

校对 | 刘珊宇   编审 | 王伟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