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作为贵州省率先脱贫出列县级市,赤水市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号任务。
水利工程织密供水网
坚持以规划引领,完善供水工程规划,统筹资源配置发挥水利工程基础性作用。
多少年来,赤水河是赤水市城区10万人的唯一饮用水源地,为了让城区人民喝上更安全水,开工建设了丙安水库,投资12.216亿元,总库容2144万m³,2022年8月实现大坝填筑封顶,待通水后可从源头上保障赤水市主城区及丙安乡集镇供水。
近年来赤水市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加大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力度,让水网建设成为保供体系的主力军。
全市现有水库54座,总库容4517.01万m³,主要分布在赤水河、习水河、风溪河支流,另有在建水库2座。
2019年8月,丙安水厂投入使用,至此,丙安镇等城市周边4个乡镇已实现集镇供水同城化管理。
赤膊上阵的管水员
为满足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用水需求,赤水市结合水网工程建设,先后实施管网延伸工程及集镇供水提档升级改造工程,更新改造老旧供水设施和管网,并延伸管网到集镇周边农村,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标准、同质量、同管理、同服务。
分散式供水点多面广,使用水源多为附近小溪沟或山泉水,干旱季节保障率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农村供水最大短板。
为此,赤水市积极谋划了一批以联网合并多个工程、整村推进集中连片供水为主要内容的规模化工程项目,对集镇供水厂不能覆盖的地方规划小型水厂,对高山半高山地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实施标准化改造,扩大集中供水覆盖面,提升供水管理水平和防风险能力。官渡镇、长期镇、长沙镇、石堡乡10个村已实现集中供水、集中管理,长期镇共和村、白田村、合云村已推行了智能水表。
建管并重织牢长效网
全市现有农村饮水安全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工程5699处,如何保证饮水工程长效运行?赤水这样做。
“上钳子,扭下水管……”管水员王国良赤膊上阵抢修水管。集中式供水工程与20人以上分散式供水工程均划分“责任区”,集中式供水工程按就近原则,在群众推举的基础上优先聘选具备管理能力、责任心强且常驻本地的建档立卡脱贫户、防贫监测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三类”人员,分散式供水工程则由受益农户轮流管护,共同出资维修。
夜间供水巡逻人
2020年印发《赤水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压实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三个责任”、落实“三项制度”,2021年进一步细化农村饮水安全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镇村两级负责人、水务站的监管责任人、供水管理组织的运行管理责任人。
以水养水,水长流!既保证饮水工程运行,又能让农民用得起水?合理的水价是关键,在赤水,农村供水实行三类价格,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实行阶梯水价,集镇供水和集镇管网延伸周边农村供水按照发改指导价执行,农村除城市管网延伸和集镇外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在水务、发改联合制定的农村区域指导水价范围内,采取群众会“一事一议”确定水价。
实际供水价格达不到成本价时,不足部分还可通过申请财政补贴解决,2019年来赤水市财政已落实705.19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
水务110织紧应急网
“您好,这里是赤水市供水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您解决?”赤水市搭建“水务110”供水保障服务平台,设立并公示市、乡、村三级农村饮水安全专线服务电话,对群众反馈的供水问题进行清单式管理,健全农村供水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
饮水问题,谁解决?包保干部来接单。水务局延续2017年脱贫攻坚中领导包片、2名及以上技术干部包乡镇机制,群众反馈的饮水问题,交由包保人员解决。
“水务110”供水保障队伍在行动
饮水问题,怎么办?因户施策解难题。14个乡镇3个办事处均建立农村应急供水方案,明确应急供水风险防控区域、应急保障队伍和措施,把各环节责任到人,并在“一乡一策”基础上,重点关注困难群体,特别是边远散户和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建立了农村饮水困难群众“一户一策”。今年7月份发生旱情以来,通过采取新增接引抗旱水源、保供送水等应急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11299户34876人的旱期临时饮水困难。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对群众反映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未及时在镇村级解决或者排查不到位等导致越级上访、网络舆情负面影响情况,将对包保人员落实警告、约谈、停职整改、调离岗位、记入个人年终考核等惩处措施。
从“渴望工程”、“解困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17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以来,赤水市在国家对于乡村振兴农村供水保障和水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理念的政策引领下,以让群众“有水喝”到“喝好水”为目标,推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衔接乡村振兴供水保障。(文/黄森 审核/雷友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