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简称筑、金筑,有“林城”之美誉,因贵山之南而得名。
水,一度是这座西南山城的短板和瓶颈。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处在云贵高原东部,地貌复杂多样,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虽然降雨量较为充沛,但是水源涵养能力较低,人均水资源量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近年来,水质下降、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接踵而至的水环境问题,让贵阳饱尝切肤之痛。
水生城之态,水筑城之形,对一座城市来说,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城市发展的源泉。今天的贵阳,用一城碧水刷新着人们对这座西南山城的固有印象。走进贵阳,就像走进了一幅连绵的山水画卷,远处青山如黛,近处南明河绕城而过,水中摇曳着甲秀楼的倒影,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从过去缺水的西南山城,蜕变为今天的生态水城,得益于贵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自2014年5月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贵阳市牢牢抓住了这一重大的历时机遇,围绕“人水和谐”的核心理念,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系统治理为基本手段,以坚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为重要举措,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优化和调整经济社会涉水行为”两方面入手,破解贵阳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瓶颈约束。
试点期间,贵阳市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开展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建设行动、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行动、岩溶地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行动、节水减排和控源减负行动、河湖保护与治理修复行动、防洪排涝与山洪灾害防治行动、现代水务管理体系建设行动、水文化与水意识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共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项目94项。
在工程措施不断实施的同时,非工程措施及制度建设也在同步推进。试点期间,贵阳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筑府发〔2014〕13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筑府办函〔2014〕178号),市政府牵头成立了贵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关于印发〈贵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十三五”实施方案〉的通知》(筑水字〔2017〕28号),建立了覆盖各县(市)区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并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至各县(市)区;采取用水方式转变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贵阳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已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体系基本形成。在“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约束和监督考核下,贵阳市2017年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了19.1%。
从市政府公布的一组数字中,不难看出贵阳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试点期间,贵阳市水土流失生态治理面积共计1130km²,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超过既定目标48%;重要水功能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86.1%和100%;中心城区防洪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超过97%;各项指标均圆满完成了《贵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预定的建设目标。
这些年来,贵阳市民明显感觉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眼下已是初夏,修文县泰湖森林公园、白云区泉湖公园等到处是三三两两的人群,清澈的河水和葱郁的草木竞相辉映;南明河畔微风拂面,绿柳成荫,花香弥漫;行走在金钟河的河堤路上,两岸风光旖旎让人流连忘返……这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画面,就是贵阳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缩影。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贵阳市民的幸福指数,而且转化为吸引产业和人才的“磁场”。通过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贵阳不断转变用水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倒逼工业转型升级,由此腾出的发展空间和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给新兴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贵阳高新区等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大数据、新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金融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一批新经济新业态正在破茧而出。贵阳这个西南山城,成为投资的热土、发展的高地。建设水生态文明,贵阳尝到了甜头,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如今的贵阳,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水更清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福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贵阳全体市民的共识,“水生态文明城市”已经成为贵阳响亮的城市品牌。未来的贵阳必将乘着更大的优势、更好的机遇,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一路向前。(作者:侯虹波;审核:侯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