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下枧河。韦炳华/摄
推开家门见两山
初秋的融水香粉河,阳光像温柔的齿梳,透过澄澈的碧水,轻轻梳理水底的水草,光斑在卵石上跳跃成细碎的星子,河面竹影倒映,游人在水潭边嬉戏,笑声随流水飘向远方……
“这是我们的母亲河,越来越美了!”“清清亮亮的香粉河,又回来了。”——这条曾因生活污水直排、沿河养鸭而失色的河流,如今不仅入选广西首批美丽幸福河湖,2024年更被认定为自治区水利风景区,成为苗乡的“生态名片”。
碧水之变,照见广西江河之治。变化的,又何止香粉河。
如今,从大山深处迤逦而来的郁江、柳江、桂江,到滚滚奔涌东去的西江,从承载乡愁的家乡河湖,到山间田畴的无名溪流,八桂大地上每一条河流的蝶变,都藏着“河长带头、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答案。
香粉河:苗乡秘境里的生态蝶变
9月,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香粉河如碧色绸带从元宝山南麓流出,穿过7个苗族村寨,汇入融江支流贝江。32.5公里河道上,10多个天然水潭像翡翠散落其间,河底卵石斑斓,两岸竹海翻涌。
在香粉乡雨卜村,自治区级苗族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小哲的“隔花吟草苗族服饰”阁楼,就守在香粉河畔。阁楼里,绣娘们飞针走线,丝线在布料上绣出苗族的图腾,而染布用的水,正是从香粉河里取来的,“清澈的水能染出最正的颜色,就像苗绣的美,容不得半点杂质”,梁小哲的眼神落在河面上,满是感激。
2018年广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后,融水苗族自治县为香粉河配备县、乡、村三级河长,定期巡河整治“四乱”。曾经浑浊的河水渐清,岸边民宿增多。梁小哲2019年返乡成立服饰有限公司,延续非遗技艺,带动村民增收,还将研学团队请进阁楼:“每年都有学子来学苗绣,这里是免费的课堂,也是苗族文化的窗口。”
村民潘建锋的生活也迎来“逆袭”。2005年他在河边摆烧烤摊,“一天赚不了几十块”;如今推出“100元全套露营服务”——游客白天在天然水潭游泳、在竹海间野餐,晚上围着烧烤炉聊天看星星,夜深了就住进河边的“小潘木屋”。“旅游旺季,一天接待30多桌客人,忙不过来就请村里的脱贫户帮忙,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今年预计达50万元。”潘建锋笑着指了指岸边的帐篷,“这好日子,都是这条清水河给的。”
这份“清水带来的幸福”,源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对香粉河的系统治理:投资135.36万元建成雨卜村、香粉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让污水不再直排河道;投入766.96万元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313公顷,让两岸的山更绿、水更清;创新“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设置1107名村级水域巡查员、保洁员,让护河力量扎根在最基层,2025年以来,共计巡河206人次。
如今的香粉河,不仅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融江、贝江国控断面水质更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流域全年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00万元,年内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总额达114.75万元。
“以前河边垃圾遍地,现在水清岸绿,连鸟儿都多了。”香粉乡党委书记、三级河长吴凯华蹲在河边,掬起一捧清水洗了把脸,“这是各级河长和村民们一起护出来的,得好好守住。”
澄碧河:革命老区的绿色答卷
“按照我们平时的水质检测,只要超过1米以上,就说明水质符合优良标准。现在澄碧湖水源地的可见度已经达到2.8米,溶解氧是7.01、7.13、7.22,pH值是8.41。”站在澄碧河的监测船上,百色市右江区永乐镇镇长、河长李星党向记者展示水质检测设备的显示屏。刚从水中捞起的透明取样盒中,水质清澈透明,基本没有杂质,凑近闻时,也没有异味——澄碧河水库水质终于从常年在三四类水中徘徊,蜕变成能满足人畜直饮的一类水。
澄碧河被称为百色革命老区人民的母亲河,也是百色市重要的饮用水取水点。曾几何时,澄碧河因外来船舶油污、村民在消落区种植、生活垃圾入河而陷入困境。为让澄碧河水库重回清澈,河长李星党到任后,第一时间就采取了行动。
“禁止种瓜种菜,等于断了部分群众的收入来源,一开始谁也不理解。”李星党记得,那段时间他总是手里攥着《百色市澄碧河水库水质保护条例》,挨家挨户动员村民退出消落区种植,党员和村“两委”干部带头拔掉自家地里的瓜苗,还在村屯设立清污网格员,保障澄碧河水库水源,终于让“护水”的种子在村民心里发了芽。
同时,永乐镇投资800万元建成了镇级污水处理厂,完成46个屯级污水处理项目,实现农村污水管网全覆盖;建成2个生活垃圾中转站,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极大减少生活生产对湖水的污染;加强源头治理,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种植、养殖模式,降低农业生产对湖水的污染;与周边乡镇加强沟通协作,建立联合保护机制,齐抓共管澄碧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
清污员陈德清的身影,成了澄碧河畔最常见的风景。每天清晨和傍晚,他和同事便沿着河道巡回保洁,从河面到岸边,从塑料瓶到树枝,都仔仔细细地清理。“这是全市的饮用水水源地,我们多走一步,大家的水就干净一分。”
如今的澄碧河,早已换了模样,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十。岸边花卉盛开,蜻蜓停在花苞上,水里鱼儿欢快游动……“这几年水越来越清,傍晚散步闻着草木香,真舒坦。”右江区华润希望小镇村民黄正欢的话,道出了百色人的心声。
截至目前,百色市全面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设置2398名河长,实现河长巡河护河全覆盖。“我们将一如既往强化河长制工作责任落实,抓好河湖管理保护,大力建设幸福河湖,让百色绿水青山的金字招牌更靓丽。”百色水利局局长鄢永库的承诺,是广西水利人对“守护碧水”的坚定作答。
下枧河:刘三姐故里的治水新歌
河池宜州的流河寨,总被一层温柔的诗意包裹——几棵百年龙眼盘根错节,冠盖如云,树上挂满了丝丝缕缕的红绳,系着情侣的心愿,在风中轻晃,与河面的波光相映成趣。
这里是电影《刘三姐》主要外景地,下枧河是刘三姐家乡河,相传当年刘三姐与阿牛哥就是在这里劳动、唱歌、传歌。今天,爱唱歌的“三姐后人”用山歌提升大家保护好家乡河的意识。
77岁的李尚友,是这条河最忠实的“陪伴者”,每天沿河岸散步、打渔,“以前打渔为谋生,现在就图个自在”。他的3个儿子,早已不靠打渔为生,而是借着下枧河的好风光,在家门口建起了小洋楼,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和便利店,“旅游饭”吃得红火。“这河养了我们一辈子,现在换我们护着它。”李尚友说。
现在,下枧河不仅是文化河,更是“富民河”。沿河两岸物产丰饶,桑蚕种植规模居全国之首,还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糖料蔗基地。当地政府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既种桑养蚕,又做旅游服务,生态美与产业旺相得益彰。流域内壮、汉、仫佬、毛南等7个世居民族同饮一江水,民族团结如清水绵长。
这份守护与热爱,让下枧河在2017年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河流。沿河村民更是自发护河,党员带头巡河,志愿者发放传单,山歌里护河词越唱越响:“刘三姐的家乡河,清水门前过,护好这条河,幸福乐心窝。”
从澄碧河的“水质蜕变”到香粉河的“生态富民”,从下枧河的“文化传承”到全区457段(个)美丽幸福河湖的建成,广西河湖长制成效显著。2710名总河长、2.6万名河湖长织就五级管护网,覆盖18014条河流、19个湖泊、4274座水库;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创新“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河湖保护执法与司法联动等协作机制;“河小青”“最美河湖卫士”等社会力量自发参与,卫星遥感、大数据、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装备助力效能提升。2018年以来,我区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7年达到96%以上,柳州、桂林等城市水质持续领跑全国;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排名中,广西有7个设区市进入前10名。
今年8月,自治区总河长发布第10号总河长令,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为广西河湖描绘了更美的蓝图——到2030年,全区将建成116条(个)“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这蓝图里,有澄碧河的甘甜,有香粉河的清澈,有下枧河的诗意,更有八桂儿女对碧水长流的期盼。
当香粉河的竹筏划过碧波,当下枧河的山歌响彻云霄,当澄碧河的清泉润泽红城,每一滴清水的流淌,都是广西人民幸福生活的和弦。这弦歌不辍,这碧水长流,正是八桂大地最动人的新时代赞歌。
来源丨广西云-广西日报
转自广西水利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