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诗忠
敖超
李家友
李熙
治理后的东湖。
治理后的桃源水库。(受访者供图)
三岔河的晚霞风光。 王飞 摄
马场河北斗湖公园航拍。(贵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摄影报道
编者按
俯瞰黔贵大地,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697条(个)河湖纵横交织,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环境,22755名五级河湖长的守护,是贵州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强有力的底气。
近日,记者从拟入选2025年度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的13条(个)河湖水库选取贵阳市桃源水库、贵安新区马场河、黔西南州东湖、六盘水市三岔河等河湖水库进行探访,了解当地河湖长守护碧水清波的故事。
贵安新区马场河
河湖长黄诗忠—
“带上这些,巡河才不慌”
嘀嘀……8月8日正午,一辆电动摩托车停在了贵安新区马场镇凯洒村村委会门口,村党支部书记黄诗忠锁好车子,急匆匆地从办公室翻找出雨衣、手电筒、水胶鞋等物件,放进车尾箱里。
“这几天暴雨一阵一阵的,带上这些巡起河来心才不慌。”黄诗忠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手机相册递给记者,“暑期以来,私自下水游泳的人数增加,3天前有3对母子准备下河游泳,被我及时制止了。”
马场河是贵阳贵安重要饮用水源“三大水缸”之一红枫湖的入湖支流,从小住在河边的黄诗忠,对这条家门口的“母亲河”有着别样的感情。
20世纪80年代前,马场河河水清澈见底,黄诗忠常与同伴下河摸鱼。后来随着凯洒村被划入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他当起志愿者,领着村民保护马场河。
“一开始,就是宣传禁止下河游泳、禁止生活垃圾入河。”黄诗忠告诉记者,2008年之前,为了宣传,他在村里河边来回巡逻磨坏了5双解放鞋。
2008年,黄诗忠花费600多元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用车轮代替双脚,巡河轻松了不少。
常在河边行,大大小小的石头子、玻璃碴时不时让车轱辘“泄气”。为此,2013年,黄诗忠又花了5000多元买了电动摩托车。
2017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河湖长制”,全省4697(含草海)条河流分级、分段设立五级河湖长22755名。
听闻有“转正”的机会,时任凯洒村村支书的黄诗忠第一个报名。“喊得动人”“不怕吃苦”……是他担任河湖长的“竞聘宣言”。
当了河湖长后,黄诗忠巡河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了,摩托车物品箱里时常备着水胶鞋、手电筒等物件,两公里的河段不长,但他每两三天必须到河边骑一道。
2022年,为了提高巡河效率,在黄诗忠的主张下,村支两委统筹村集体资金购置了一台三轮车,便于运送物资、检修抢修等。
从解放鞋到自行车、从摩托车到三轮车,近20年的时光过去,黄诗忠这位61岁“车轮”上的河湖长仍保有激情,油箱满油,车轮飞转,时刻奔波在巡河路上。
贵阳市桃源河
河湖长李家友—
“这是咱们的‘脸面河’”
“河水很干净,好巴适!”8月9日,在贵阳市修文县桃源河景区,一阵阵川渝口音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那些是从重庆过来漂流避暑的游客。”向记者介绍的人叫李家友,是桃源河村级河湖长,也是修文县六屯镇独山村的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距桃源河漂流起漂点不到500米的独山村,不仅为漂流游客提供饮食住宿、车辆停泊及水具销售等服务,更肩负着保护桃源河水质的重任。
为了这一汪净水,暑期以来,李家友忙得脚不沾地。
“炸洋芋摊不能靠近河道,餐饮垃圾要分类收集好,看到私自下水的要及时劝阻!”刚在桃源河岸边见到李家友时,他正扯着嗓子提醒商贩不要污染水质,喇叭声与漂流河道里游客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作为贵州首批河湖长,2017年就“入职”河湖长队伍的李家友,对守护桃源河有着多重见解。
“首先,我从小在桃源河边长大,护好桃源河就是护好母亲河。其次我们独山村的居民用水和种植养殖都依靠桃源河,这也是村里的产业河。另外,来这里漂流玩耍的游客看重的是桃源河的干净水质,桃源河也是我们自家的‘脸面河’。”李家友直言道。
为守护好这“脸面河”,李家友将巡河作为日常必修课。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大雨倾注,他总是戴着草帽或穿着雨靴,沿着河道查看是否有垃圾堆积、水质异常或违规排污。
李家友的手机里存着数千张河道照片,可以通过细微的颜色变化从中判断水质状况。每逢节假日,他更是全天候驻守河边,维护秩序、科普环保知识。在李家友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护河队伍,形成了一道流动的“护河风景线”。
2022年前,由于桃源河漂流水源之一的桃源水库周边村寨农村污水收集设备未全覆盖、周边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等原因,湖区村民的生活污水、粪污垃圾等常常直排入湖,导致桃源水库水质曾达劣Ⅴ类。
看着桃源河水质变差,心急如焚的李家友增加了巡河频次,还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从原本每周巡河一次变为每两天巡河一次。
经过“内外兼修”的协同治理,3年过去,桃源水库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Ⅲ类。
夏日炎炎,为了守住“玻璃水漂流”水源,李家友顾不上回忆,起身抓起他的大喇叭,继续着他的巡河之路。
黔西南州东湖
河湖长敖超—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43岁的敖超是黔西南州兴仁市东湖河湖长,巡湖近10年来,他驾着自己的私家车围着东湖的行驶里程累计超8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两圈。
8月11日上午,东湖公园停车场,东湖街道办东湖社区党支部书记敖超正在擦拭车窗。这辆2016年购买的汽车,陪伴了敖超巡湖的日日夜夜,早已成为他亲密的“老伙计”。
敖超打开车门,手指着仪表盘上“155300”的公里数告诉记者:“至少有一半的里程是在巡湖或是在去巡湖的路上,这就是我对东湖的深情告白。”说完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脑袋。
这场“告白”,要从何时谈起?
“30多年前的东湖水没现在这么深,刚没过我的腰。”敖超回忆,小时候的东湖,是他和小伙伴们的嬉戏乐园。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渐渐发现,曾经干净的湖水开始变得浑浊,岸边农家乐数量一度逼近60家,餐厨垃圾和周边住户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湖,湖面上常漂浮着各种垃圾,气味难闻。看到这一幕,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那几年,因缺少生活污水收集管道,东湖水体污染严重,2015年和2016年东湖水质一度达劣Ⅴ类,湖面时常出现死鱼死虾,隔老远都能闻到一股臭味,来东湖游玩的市民也越来越少。
为了让东湖重回往日的清澈与美丽,2016年,兴仁市启动东湖湿地公园提质改造工程,依法搬迁205家沿湖住户和农家乐,日处理5000吨的城东污水处理厂建成,将东湖周边的生活污水应收尽收。
看着政府如此重视东湖治理,敖超心里满是激动,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东湖的基层河湖长,并于当年花费11万元购买汽车,决定要用一圈圈的绕行来守护东湖。
为发动更多人保护东湖,今年2月,敖超组建了“璀璨东湖·最美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不少社区网格员、大学生志愿者等闻讯后立即报名,队伍很快扩大到46人。
多方合力守护下,如今的东湖已成为兴仁市民家门口的花园,水质连续3年达Ⅲ类,春季湖畔万株樱花树盛开,夏季市民围坐湖边看水幕激光电影,秋冬季节近2000只候鸟飞来在栖息。敖超说,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自己对东湖的“告白”,还将继续下去。
六盘水市三岔河
河湖长李熙—
“让他们有种被‘盯’的感觉”
8月12日,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上空,伴随着一阵“嗡嗡嗡”的声音,一架深灰色的无人机腾空而起,盘旋在三岔河上空,通过远、中、近拍摄将河面漂浮物、水体颜色、河岸人员等实时画面回传。
地面上,无人机的操作者叫李熙,是大桥村村委会副主任,也是三岔河的一名“95后”村级河湖长。
2020年才接触河湖长工作的李熙,经验或许稍显欠缺,但正是因为年轻,他给当地的河湖保护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和热情劲。
过去,巡河时发现村民往河道里丢垃圾、私自下水等现象时,村干部通常用大喇叭制止,这样做不仅扰民,而且虽然当时劝阻了村民行为,但事后仍有可能再来河边,警示效果甚微。
李熙告诉记者,当面劝阻有时不仅起不到应有效果,还可能引起矛盾冲突。为了找到柔和但有效的劝阻方式,今年4月,在李熙的建议下,大桥村村支两委花费2万元村集体资金购置了一台无人机,用于日常巡河与森林防火等工作。
“操作无人机巡河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破坏水体或者私自下水等情况时,我们会用无人机靠近村民,让他们有一种被‘盯’住的感觉。”李熙说,感知到无人机靠近,大多村民都会自觉离开河边,如果还有人不听劝阻,巡河人员就会打电话给该村民进行提醒,不仅减少了扰民和冲突,警示效果也提高了不少。
7月9日清晨,李熙像往常一样用无人机巡河,无人机画面显示有3名儿童在河岸旁的洗菜台上玩水,他立即通知就近的同事前往劝阻,同时用无人机拍下照片,作为警示图片传到了全村9个村民组微信群里,从那之后,村里家长们防溺水意识增强,再也没有小孩到河边玩水的情况。
大桥村2.4公里长的责任河道,过去光靠步行巡河至少要40分钟。为了达到全面巡查的效果,全村村干部们不得不全体出动。
如今有了无人机助力,满电时可来回飞4至5趟,不仅能全村水域无死角覆盖,还可快速抵达人力难以到达的区域,对河道排污口、河面漂浮物、垃圾堆放等问题进行高空俯拍和实时监测,巡查范围扩大到传统方式的3倍以上。
转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