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做活“水”文章 激活“水”密码 贵州五级河湖长制促进河湖长治
字号:

20212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近年来,贵州加大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扎实推进河湖长制,不断提高保护和治理水平,让河湖保护的过程和成果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流对话的窗口,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河湖长制保护小七孔景区水生态 蒙

实践创新

共建美丽幸福河湖

如何做活文章、激活密码,以绿水青山的发展底色诠释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蝶变?贵州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五级河湖长制促进河湖长治的新路子。

完善河湖长制保障机制,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贵州在全国率先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写入地方法规,2017年以来,出台《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贵州省河道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河湖管护提供法律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河湖长制,设置22755名河湖长,首创四级双总河长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河长日常带头巡河,及时发现和解决河湖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在全面建立从省到村五级河湖长体系的基础上,制定《贵州省流域河湖长制工作方案》,省、市、县三级2285名流域河湖长持续提升流域统筹协调能力和效率。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作为每年618贵州生态日常态机制,激活各族群众河湖保护的主人翁意识,2017年首个生态日超过3万名各族群众参加巡河。分级、属地聘请民间义务监督员、巡查保洁员,着力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每年贵州生态日期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巡河,聚焦环保突出问题督办整改,全省五级河湖长以及各族干部群众累计7万余人参与巡河,形成了全社会关爱河湖健康的良好氛围。2022年,全省五级河湖长巡河近28000人次,现场巡河发现问题近3300个,现场解决近2900个,其余问题全部下发跟踪整改完毕。2022年,全省119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3%247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8.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汩汩碧水已成为滋润贵州大地、造福各族群众的幸福之水

建立跨区域河湖保护体系,流域治理更加系统完善。针对跨界河湖,立足流域整体,建立合作机制。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的黄泥河,流经贵州省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曾因权限不明晰、管理混乱,呈现出水质不佳、水体混浊等环境污染现象,导致沿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河湖长制全面推行后,黔西南州、六盘水市、曲靖市共同探索,建立黄泥河环境保护协同监督工作机制,明晰界河管理责任,三方互派河长,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各民族共建保护机制、共护一江清水,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治理的新态势。近年来,贵州与毗邻省(区、市)签订联防联治协议,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联合巡查督察和联合执法,从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攥指成拳招招管用,河湖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随着跨界河流治理的深入推进,贵州流域治理更加系统,在与周边省(区、市)结成同饮一江水、共同谋发展的合作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同时,加强各族群众交流互鉴,拓宽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渠道,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的全方位嵌入。

发展绿色经济共建美丽幸福河湖,河湖流域群众生活更加美好。贵州管好用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系统谋划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既保障实现了还水于河,又修复保护了河湖生态,切实发挥了绿水青山的聚宝盆作用。近年来,贵州推动铜仁市万山汞矿遗址实现由卖资源卖风景转变;重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剑江河上游的杨柳街河生态环境,达到环境、资源、城市景观和经济效益共赢;解决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受干扰等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好全国知名的百里酒廊,赤水河天更蓝、水更绿,流经地域出产了以茅台为首的大小数十种名酒。河湖保护治理既盘活了周边产业,又美化了乡土家园,更促进了各族群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贵州把绿色融入文化和旅游发展各个方面,形成山水风光、民俗风情、避暑养生、休闲度假等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构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各民族共建美丽幸福河湖,制定出台《贵州省河湖健康评价实施指南》《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评定管理办法》,明确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五大指标,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40亿元,完成37条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有效带动经济模式转变、产业升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凸显,不断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盘州市木龙水库 吕文春:摄

实践观察

书写人与河湖和谐相融新篇章

秋日的南明河,清澈、秀丽,犹如一条青绿的玉带,从城中蜿蜒穿过。不少市民沿着河水晨跑、散步,让爽爽的贵阳更增添了几分活力。

每天早上,我都会沿着南明河晨跑,来回跑上5公里,既可以欣赏沿岸的风景,又可以锻炼身体。一位贵阳市民如是说。

另一位贵阳市民介绍,他家就在南明河附近,10余年来,他见证了一条河流的变化。他说:河水越来越清澈了,两边的绿化也越来越好了,南明河让贵阳这座城市多了几分灵秀。

近年来,贵阳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创新河湖长制工作实践,持续改善河湖面貌,全力治理出各族群众共享的美丽幸福河湖。南明河的变化,是贵阳市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同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也在河湖长制方面下足功夫,积极探索河湖长+模式,通过河湖长+党建引领激发治理新活力、河湖长+警长提升执法效能、河湖长+检察长增强整治力度,全方位整治水生态环境,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

安顺市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有序推进河湖长制六大治理任务,坚持综合施策、联动施治,区域内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质持续改善,有力助推区域内沿岸美丽乡村观光旅游业、生态农业建设,实现经济和生态发展双赢;

遵义市湄潭县探索建立四全四治河长制工作模式,通过全员共治不漏一河、全面精治不漏一域、全年常治不漏一时、全产促治不漏一业,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打造具有西南特色水美茶乡,努力提升湄潭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切实探索破题之策、拿出超常之举、集聚发展之力。

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贵州河湖长制从建机立制、搭建四梁八柱的1.0版本,到重拳治乱、改善河湖面貌的2.0版本,正向全面强化、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3.0版本迈进,各族群众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贵州生态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美丽河湖带来美好幸福生活。现如今,逐水而居的各族群众借助河湖长制的东风,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守护好各民族共同居住的多彩贵州绿色底色,书写人与河湖和谐相融的新篇章。

遵义市凤冈县辉塘河  马顺强:摄

经验启示

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协同监督机制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州聚焦河湖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真正实现了河湖长制促进河湖长治

五级河湖长制是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保障。贵州全面建立河长制,让各族群众叫得出名字、有常流水的河流都有了健康守护责任人,分级招募各族群众担任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在全国率先设立四级双总河长”“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实现各类水域河长制全覆盖,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主抓、主干、主责的河长体系,政府河长联手民间河长共同推进河长制。常态化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主题活动,河湖保护观念深入全社会,依托各级河长和各类社会力量,贵州各族群众共有共享的千百河湖得到有效保护。

跨界合作治理是流域治理系统完善的互补合力。贵州积极破解跨界河流治理难题,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协同监督机制,与相邻省(区、市)签订联防联治协议,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联合巡查督察和联合执法,从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攥指成拳招招管用,跨区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贵州与周边省(区、市)在跨界河流守护中共同担当,河湖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经济绿色共赢是建设美丽幸福河湖的不竭动力。贵州立足流域实际情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河湖长制进行延伸拓展,深入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再到有能”“有效,让河湖建设清起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靠山

作者:曾入龙  编辑:许蔓

一审:蔡瑶佳  二审:刘珊宇

三审:冉军

来源:贵州民族报

转自贵州河长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