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关怀版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水利要闻
贵州日报专版|贵州水利:为粮丰仓实注入“水力量”
字号: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

贵州水利系统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抓住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主阵地这个“牛鼻子”,加快补齐灌排工程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提升工程灌溉条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同步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以及智能化布局,科学合理调度水资源,灌区抵御干旱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灌区耕地灌溉面积实现持续增加,有效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水利力量。

从春灌开闸的“第一股清流”到秋粮归仓的“满囤金黄”,流淌在黔山秀水间的“生命之源”,不仅让稻穗更饱满、果实更香甜、产业更兴旺、农民更幸福,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描绘“水润粮仓”新图景。

遵义:引来好水润良田

金秋时节,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界溪村连片稻田翻滚着金色的稻浪,种植大户吴永强、吴永华兄弟俩正各自驾驶着一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饱满的稻穗不断被卷入机身,一派繁忙而喜悦的丰收图景在眼前铺展。

湄潭县湄江中型灌区村民吴永强使用收割机收割稻谷。

“农田灌溉有保障,我和弟弟才能放心承包下8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有着1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吴永强说。兄弟俩从最初的200多亩,到如今的800多亩,种植规模的扩大,离不开灌溉条件的改善。更让他们安心的是与湄潭县茅贡米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公司将以每斤2元的价格回收稻谷,销路和收益都有可靠保障。

据了解,湄潭县茅贡米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以每亩每年75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承包了1860亩土地,租期长达15年,专门用于种植优质水稻品种“大粒香”。这一模式不仅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稳定收入,也为种植户拓宽了盈利空间。

稻穗饱满。

永兴镇天棚村党支部书记张国辉介绍,天棚村用的是湄江中型灌区的尾水,官庄支渠年久失修,村民的农业灌溉根本得不到保障,过去30年都没用上水库的水。如今,随着湄江灌区升级改造工程的完成,村里1000多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彻底解决,今年种植的“2115”水稻,亩产可达600公斤左右。

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的变化同样显著。“全村2200多亩农田以种植‘玉珍香’和‘2115’水稻为主。过去灌溉水不足,水稻产量一直上不去。灌区改造升级后,今年‘玉珍香’亩产可达450公斤,‘2115’亩产可达600公斤,比以往产量提升了20%。”两路口村党支部书记唐书浪说。

据了解,湄潭县湄江中型灌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数十年风雨,工程设施逐渐老化,干支渠破损严重,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2023年,遵义市水务局积极争取国债资金5710万元,对湄江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于2024年4月投入运行,为周边农田注入“新活力”。

“改造后的灌区改善灌溉面积4.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11万亩;年新增节水量786万立方米,新增粮食产量590.85万公斤,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71提高到0.64。”湄江水利工程管理所所长张旭说。

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湄江水利工程管理所还在水渠、农田等位置,安装了监控、土壤墒情监测、水量计量等设备,实时监测水渠运行、土壤状况及灌溉水量,一旦发现问题,能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全力保障灌溉用水安全。

稻谷装车。

在播州区,龙岩中型灌区覆盖西坪镇和团溪镇,2024年遵义市水务局对其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累计修复骨干渠道9.73公里,完成渠道防渗3.52公里,配套支渠修复改造16.27公里,新增灌溉管道1.62公里,保障了服务区农田灌溉用水。

而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凤冈县天桥镇,水利工程的建设更是为当地发展破局。2020年总投资1.58亿元,地处天桥镇浑塘河支流的响滩子水库灌区工程竣工投用,解决了天桥镇龙凤村、齐心村等3.65万亩农作物灌溉用水问题。

“通过灌区改造与建设,遵义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5年0.442提升至2024年0.506,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遵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四五”规划以来,遵义市水务局积极向上争取水利发展资金和国债,累计投入灌区建设资金6.86亿元,先后实施了道真沙坝、绥阳后水河、湄潭湄江、播州龙岩等16个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共解决了55.65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有效提高了灌区农田灌溉供水保证率,为遵义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六盘水:一渠清水润万家

“听村里老人说,今年的水稻长势是历年最好的。”在盘州市旧营乡罗家田村,村民朱仲容一边仔细查看自家稻田里的水稻,一边难掩喜悦之情,“我家一共种了12亩水稻,去年一亩地收谷子800多斤,今年预计能收到1100多斤。我打算国庆节前请收割机把稻谷全收了,一亩地也就花150元,划算得很。”

朱仲容家的水稻能迎来丰收,得益于松官中型灌区工程。2024年,盘州市在刘官街道、旧营乡启动松官中型灌区工程建设,依托松官水库、许家屯水库、孙家桥河流等为灌溉水源,规划设计灌溉面积达1.32万亩,批复总投资1583.93万元。

松官中型灌区——旧营乡坪田村田间。杨德高 摄

该工程涉及刘官街道松官、马鞍田,旧营乡罗家田、坪田4个灌溉区域,均为主产粮区。工程建成投运后,新增灌溉面积0.31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5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为当地粮食稳定丰收筑牢了水利基石。

同样位于松官中型灌区的旧营乡坪田村,也真切享受到了灌区工程带来的红利。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毅种了3亩多水稻,稻田紧邻坪田河。“以前灌溉,得从河里抽水,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渠道直接修到田边,用水方便多了。”刘毅说。

贯穿田野间的灌区项目输水渠道。吕文春 摄

除了灌区项目渠系工程建设,坪田河堤改造工程也赢得了沿河村民的一致认可。旧营乡副乡长徐军回忆道:“今年5月,有一天夜间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要是坪田河没改造,河水肯定会漫过堤坝,沿河的稻谷都会被淹,损失就大了。”他还算了一笔经济账:“农业部门来检测过,今年坪田村一亩地大概能收1080斤红米,红米销售价格一斤在8元至9元,每亩利润约5000元。全村沿河稻田有1322亩,一旦被淹,直接损失就得几百万元。”

灌区建设的成效,在六枝特区同样明显。郎岱镇坝子村种养大户高建忠,此前一直在村里养鱼。灌区改造完成后,他今年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了230亩土地种植水稻,租期15年。同时,他还在稻田里放养了13.4万只甲鱼。“现在灌溉水充足,水质又好,种稻谷的同时养甲鱼,一举两得。”高建忠说。

高建忠的稻田基地。

“以前的渠道又破又旧,渗漏问题严重,还出现过垮塌情况。现在改造后,用水效率提上去了,灌溉用水也有了稳定保障。”坝子村党支部书记康向齐说。

六枝特区郎岱灌区工程概算总投资510万元,引白岩脚水库的水作为灌溉水源,覆盖坝子村、青龙村、驿隆村3个村庄。工程完工后,有效改善了3个村3600亩农田的灌溉条件。

郎岱灌区生姜种植基地的水箱通水灌溉。

在水城区的米箩中型灌区,该灌区总投资1573万元,规划划分为4个灌溉片区,覆盖野钟乡、米箩镇、阿戛镇、蟠龙镇4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项目分年度逐步实施。项目完工后,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995亩,每年可增产粮食235万公斤,新增供水能力97.2万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26.6万立方米。

从松官到郎岱,再到米箩,一条条新建的渠道纵横交错,一股股清泉流进农田,六盘水市用扎实的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中小型灌区35个,灌溉面积达39.51万亩。

长期以来,六盘水市围绕“三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稳步推进水库建设,持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目前已建成水库129座,总库容24.09亿立方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

黔南:水泽稼穑助丰收

迎着秋日阳光,走进惠水县小龙中型灌区,金色的稻浪随风翻涌,似在传递丰收的喜悦。

“今年粮食能丰收丰产,主要是依靠灌区去年改建的灌溉沟渠。以前的老沟渠,好多地方塌方,渗漏水严重,农田用水量大的时候比较紧张。”正忙着收割自家4亩水稻的小龙村一组村民杨宁光说。

据介绍,小龙中型灌区始建于1941年,经过多年运行,灌区设施日益老旧,年久失修,导致渠道渗漏、淤积严重、过水能力差,加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灌溉保障率难以满足当地需要。

惠水县小龙中型灌区一隅。 潘希来 摄

在增发水利国债项目的支持下,黔南州水务局于2024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小龙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造山塘1座、提水泵站2座、干渠82公里、水闸19座、渡槽1座、倒虹吸管4座,安装渠道量测设施83套、管道量测设施8套、闸门智能化控制系统8套,极大提升灌区的灌溉保障率。

惠水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茶介绍,除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之外,惠水还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建立用水户协会、制定“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方案、创新“六一三”水价改革模式等方式,有效促进农业节水减排,灌区水事纠纷减少90%以上。

田茶说:“小龙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于今年5月实现项目合同完工验收,有效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42万亩,新增节水能力640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70万公斤,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是贵州省第一个灌区水效领跑者。”

都匀市匀东镇羊亚大坝稻谷收割现场。

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战场。2024年以来,黔南州水务局共实施14个中型灌区,累计总投资6.26亿元,其中积极谋划争取到国债资金4.93亿元,实施灌区项目个数和资金量居历史新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黔南州水务局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针对灌区特点,研究制定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严格按规定和拨付程序进行拨付,杜绝项目资金挤占、挪用,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并且,对接县(市)水务部门成立协调工作专班,重点针对灌区渠道改造和管道安装等需临时占地相对较大的施工区域,提前开展协调工作,保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8月29日,罗甸县蒙江中型灌区、平塘县通州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合同工程顺利通过完工验收,为两县粮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其中,蒙江中型灌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54万亩,为罗甸县边阳镇、木引镇等6个镇6.58万人的提供农业生产用水;通州中型灌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37万亩,为平塘县通州镇、甲茶镇、牙舟镇和大塘镇10个村8.04万人的提供农业生产用水。

平塘县平罗中型灌区渠道投入运行。黔南州水务局供图

数据显示,黔南州水务局实施的14个中型灌区共改善57.54万亩农田,增加粮食产量2589万公斤,涉及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产业,累计增加农民收入约6473万元。

黔南州水务局将秉持灌区“建、管、用”的理念,多举措加强灌区项目建设和管理,督促项目运行管理单位完善落实各项运行管理制度,确保项目“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助力农业丰收,为全州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黔西南:渠通水畅稻飘香

近日,在安龙县五福街道纳汪村,村民杨仕禄正手持木耙,高兴地翻晒着谷子。“今年我家9分田水稻,收了1100多斤谷子。”他过去种水稻,最怕天旱缺水,长时间不下雨就整夜难眠,如今看着大鸭溪水库储存的灌溉水,心里踏实多了。

杨仕禄正手持木耙,高兴地翻晒着谷子。

杨仕禄的田地位于安龙县普坪、栖凤、钱相小型灌区(新建)工程的普坪灌片,该灌片的灌溉水源从红旗水库调水至大鸭溪水库。过去,红旗水库高干渠因堵塞停止调水,以大鸭溪水库为灌溉的农户们常常为灌溉水发愁。

2024年,安龙县水务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816万元,启动了安龙县普坪、栖凤、钱相小型灌区(新建)工程,该工程覆盖普坪镇、栖凤街道和钱相街道,设计灌溉面积1.485万亩,惠及1.44万人。而钱相灌片是该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完成渠道改造10.23公里及渠系建筑物建设2处,同年11月完工。

如今,红旗水库的水经新建高干渠、隧洞、明渠和倒虹管,顺利抵达大鸭溪水库,为钱相灌片6150亩农田及大鸭溪灌片4590亩农田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

红旗水库。

据了解,安龙县普坪、栖凤、钱相灌区工程(新建)是黔西南州近年来大力推进灌区工程建设的缩影。自2020年以来,黔西南州在水利领域持续发力,共争取到中小型灌区项目13个,总投资近3亿元,累计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4.11万亩,其中76.9%的面积集中在万亩以上灌片。

在贞丰县,水车田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4182万元,惠及挽澜镇、连环乡、白层镇等8个乡镇街道,主要对原水车田水库和小屯水库渠道进行清淤、维修改造,并配套完善灌溉设施,实现灌区农作物在设计保证率下旱能灌、涝能排,达到节水灌溉要求。工程建成后,解决了4.18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同时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68万亩。

水车田中型灌区项目的建成,让贞丰县珉谷街道顶肖村由曾经的几十亩稻田,发展到如今的700多亩稻田。以前,村民穆兴华家3亩多地种植玉米和水稻,灌溉全靠下雨和从井里抽水,十分不便。“现在灌区建好了,水直接流到田里,我家3亩地全都种上了水稻。”穆兴华说。

顶肖村稻田边控制灌溉用水的闸阀室。

“过去村里种水稻的村民,田地都得靠近水井方便抽水,没水井的田土根本不敢种水稻。”62岁的顶肖村村委会原主任龚长春介绍。灌区通水后,他自己也成了种植大户。今年,他以每亩250元的价格,流转700多亩土地,租期4个月,种植黄瓜、辣椒、无筋豆等经济作物。

“9月底开始收无筋豆,连续收二个月。我们和广州一家公司合作,保底6元一斤收购,亩产达1500公斤,除去成本,每亩利润能有1.3万元左右。”龚长春算起收益账,脸上满是笑容。

黔西南州一系列水利灌溉工程的落地见效,不仅破解了当地农田灌溉难题,更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了“旱涝保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作者丨冉阿建 粟超 王瑞荣 编辑丨许蔓

一审丨蔡瑶佳 潘希来  二审丨刘珊宇

编审|冉  军

来源|贵州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