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关怀版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水利要闻
贵州水文化|安顺鲍家屯:“袖珍都江堰” 六百年风霜 风采依旧在
字号:

秋日的鲍家屯,千亩稻田绿中透黄,微风拂过,稻浪层层起伏,像铺展在大地上的鎏金锦缎。百年古水利设施饱经风霜,却仍有汩汩清水流淌不息,滋养着世代百姓,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图为安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水碾坊

“这个角度太美了,快来拍几张!” 游客张阿姨笑着招呼同伴,以水碾坊、水坝为背景,以岸边垂杨为前景,按下快门,又定格了一幅水乡记忆。

图为安顺鲍家屯水利灌溉系统“鱼嘴分流”设施及稻田

比起江南水乡的温婉,鲍家屯的景致或许不算夺目,但论及百年历史的沉淀与古水利工程的智慧,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它却独树一帜——这份独特,正牵引着游人纷至沓来。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及稻田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及稻田

据了解,鲍家屯村至少修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灌溉系统,至今仍在发挥着农业灌溉作用,为鲍屯村10个村民组610户2000多位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令人称奇。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及稻田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及稻田

鲍家屯村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下辖村,位于西秀区大西桥镇正南面,距城区22公里。据《鲍氏家谱》记载,鲍福宝是鲍家屯的创建者,也是鲍家屯水利系统的创建者。鲍福宝于大明洪武年随朱元璋的“征南”大军时,来到贵州普定卫(今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后定居鲍屯,并将皖南的治水智慧带到当地,打造鲍家屯水利工程。

图为鸭群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碾坊旁戏水

鲍福宝因地制宜,把皖南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法和模式与鲍家屯地质地貌形态完美融合,利用自流河布局,该工程系统合理、设施简洁,除了提供灌溉,还具备供水、排泄及水力利用等多重功能,使鲍家屯不仅拥有便利的农业和生活用水条件,更创造了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参观

同时该工程采用“鱼嘴分流”的方式,向下游方向开了一条1.33公里长的新河,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顺河而下,又修建5座引水坝和5条引水渠,使不同高程的2300亩田地中的大部分都能得到自流灌溉。汛期水河水暴涨时,水会自动流向预先设计好的泄洪通道,避免可能对村庄和农田造成的水涝灾害。这就为这片农田的旱涝保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参观

位于村头开阔地的“水碾坊”是这里别致的景观之一,建于清朝初期的6座水碾房如今尚存较为完好的一座。“水碾房利用拦河坝上下水面落差形成的水能转换为机械能,用于加工大米和小麦。”鲍家屯村党支部书记鲍中任介绍,水碾房如今它虽然不再用于生产,但是它却是六百多年前古人智慧的最好见证。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水碾坊参观

近年来,水利专家对鲍家屯水利灌溉系统研究后发现,它的原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似,且古水碾房保护完好。因此,它被水利专家称为“袖珍都江堰”,也被当地人称为“小都江堰”。

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水碾坊

据了解,2011年,鲍家屯水碾房获得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此外,鲍家屯古水利工程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获中国国家灌排排水委员会“水利遗产保护奖”等称号。

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水碾坊

“鲍家屯人世代深知水利是农耕经济的命脉,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民加大古水利设施的保护力度,并制定了一套水利修缮与保护制度,让古人的治水智慧持续传承。”鲍中任说,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及稻田



图文丨潘希来 编辑丨许蔓

一审丨潘希来  二审丨李正兵

编审|冉  军

来源|水美贵州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